黄粱一梦

黄粱一梦 乌孙击败了强大的匈奴,这让公主的威望在乌孙空前高涨。翁归靡审时度势,立即上疏汉朝,请求为自己的长子元贵靡再迎娶一位汉家公主,进一步加深汉朝与乌孙的友谊。汉宣帝与大臣商议后,决定遵照翁归靡的意思,封公主的侄女刘相夫为公主,让她继续为加强乌孙和汉朝的交往和友谊而努力
也许是细君公主和公主表现得太好了,汉宣帝本着嫁出去的公主都是“凤凰”的原则,在嫁公主之前,先进行了紧急“充电”,让刘相夫在长安上林苑居住,学习乌孙语言习俗,为成为未来新的乌孙国母做准备。等公主能说出一口流利的乌孙语后,才派遣浩浩荡荡的队伍隆重地护送公主出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和亲队伍刚刚抵达敦煌,喜气马上就被乌孙国内传来的噩耗所冲淡了:翁归靡病逝
公主接到噩耗后先是一惊,随即恢复了平静,我嫁的不是翁归靡,而是他的儿子元贵靡。老子死了,儿子正好可以继承王位,她到了那里也就是王后阏氏了,于是接着前行
然而,她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乌孙的贵族们打碎了。原来这些贵族在翁归靡病逝后,发动了宫廷政变,废掉翁归靡的长子元贵靡,推举前任国王军须靡与匈奴公主所生的儿子泥靡为新国王
公主此时已出了关塞,听到消息,傻了眼。泥靡现在成了国王,那她现在去乌孙,嫁的人不是元贵靡而是泥靡了
泥靡为人狂妄暴戾,号称狂王,本着“舐犊情深”的原则,自然亲近匈奴敌视汉朝。因此,他成为乌孙之王后,等于“剽窃”了乌孙所取得的成果。这是汉朝无法接受的
因此,就在公主不知道何去何从时,汉朝却上演了一出“悔婚”的闹剧,立刻召公主回朝
接到娘家人签发的“悔婚证”,公主的眉头锁得更深了。她毕竟受汉朝恩惠和教育多年,没有为“悔婚容易,台阶难下”发愁,而是在思考着汉乌友谊问题:新上任的乌孙国王泥靡,没有娶到汉朝公主会善罢甘休吗?汉乌友谊会不会因此而断送呢
很快,公主作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遵从乌孙习俗,嫁给泥靡。本以为牺牲一个人的幸福,可以换来汉乌两国的长治久安,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她一相情愿的想法
公主嫁到乌孙后,虽然“忍辱负重”地为泥靡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鸱靡,但泥靡并没有因此就对汉朝的态度有半点儿改观,反而实行赤裸裸的“亲匈”政策
面对泥靡的倒行逆施,为了不使自己多年来的心血付诸东流,公主没有做“沉默的羔羊”,而是决定爆发:刺杀泥靡。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汉宣帝派汉使来乌孙,进行正常的双边会晤后,公主以“娘家人”的身份留汉使在乌孙常住下来
在旁人眼里,公主留汉使在乌孙多住几天不是什么打紧的事儿,但谁也不会料到这背后竟然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这一天,住了很久的汉使提出回国,出人意料的是公主这一次突然变得慷慨大方起来,没有半点儿再留的意思,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如果真的要走,请让我召国王来,为你们举行一次欢送宴吧
汉使要回国,公主盛情相邀,泥靡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然而,他没有料到,公主醉翁之意不在酒,她摆下的不是欢送宴,而是“鸿门宴”。席间,觥筹相错,就在泥靡被感动得泪水和酒水混为一体时,一道耀眼的寒光惊醒了他,出于本能反应,他把身子侧向了一边
汉使蓄势待发的一剑就这样偏离了泥靡的心脏,而负伤后的泥靡爆发出匈奴人本性中特有的强悍,并且来了个“不羞遁走”
鸿门宴的结果往往是注定没有结果的结果,至此,公主与泥靡不再是面和心不和了,而是彻底撕下面具,开始兵戎相见
泥靡迅速带兵将公主和汉朝使臣包围在乌孙都城内。公主毫不惊慌,带领侍卫坚决抵抗。就在泥靡和公主僵持不下时,接到密报的汉宣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关键时刻还是看霍光的表现吧,他当机立断,作出如下果断决定:将参与刺杀的汉使押回长安斩首,派使臣张翁前往审理此案
霍光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名义上安抚泥靡,暗中却是支援公主。目的只为一个:和解
应该说霍光的策略还是对的,但这次却派错人了。张翁接到任务后,马上就赶到了乌孙,然后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拿下了参与刺杀的汉使。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张翁如果就此解决汉使,或者能以最快的速度保全公主。然而,这个钦差大臣显然是高估了自己的智商,他认为既然要诛杀汉使,公主自然也脱不了干系,于是就在战火纷飞的乌孙城里,冒着枪林弹雨,来了个公开开庭。开审的结果是公主有罪,而且是罪大恶极、罪不可恕
公主没有和张翁争辩,而是派人立即上疏汉廷。霍光眼看张翁如此“不明事理”,气得脸都绿了,马上将张翁召回国来。可怜的张翁还以为自己的表现定然可以得到朝廷的赞许,加官晋爵自然不在话下。哪知,回去后等待他的却是砍头的厄运
按理说,趁着张翁的瞎搅和,泥靡应该大举进攻才对,然而泥靡却像受了潮的哑炮哑火了。原来,就在这个节骨眼中,泥靡的同胞兄弟乌就屠却主动站出来为公主来“解忧”了。他趁着乌孙国一片混乱的时候,用鲜血教会了泥靡这样一个关键词:兄弟相残。没办法,国王的位置只有一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乌就屠发动政变,干掉泥靡后,自立为国王。乌就屠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他发出这样的政治宣言:大家不要慌,匈奴将派兵来平乱。至此,乌孙国中亲匈奴派全部归附乌就屠,他们与集结于边境的汉朝西域都护府大军紧张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时势造英雄,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乌孙的局势。这个女人名字叫冯嫽,是公主的一个侍女
冯嫽虽然出身卑微,但却知书达理,能言善辩。她陪公主到乌孙后,不久就被显赫的右将军看中,娶其为妻。嫁为人妻的冯嫽因为才华出众,受到了众人的尊敬,被乌孙上层乃至西域各国贵族尊称为“冯夫人”。她与解忧在宫廷内外互为掎角之势,相互支持。她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以使节的身份斡旋于西域诸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关键时候,冯嫽自然不会撒手不管。只见她一介女流,毫无畏惧地直奔乌就屠的营帐而去,利用丈夫以前与乌就屠“铁哥们儿”的关系,亲自去劝说乌就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她以三寸不烂之舌,对乌就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反剖析,陈述利害,并以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对乌就屠施加压力,说乌孙对抗汉朝是鸡蛋碰石头,无异于自取灭亡。匈奴便是前车之鉴啊
是啊,连强悍的匈奴都不是汉朝的对手,我们小小的乌孙对抗汉朝的结果只怕只有一个悲惨的结果啊!最终,乌就屠低下了他高昂的头颅,在表示不再反抗汉朝的同时,愿意主动退居小王,立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