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城县)人。弘治间进士,任户部主事,迁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被下狱。刘瑾败露伏诛后,迁江西提学副使。当“台阁体”弥漫诗坛时,李梦阳以复古为解放,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前七子”的领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只是模拟太甚,成就不高。有《空同集》。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因得罪刘瑾而落职,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事败,复起用,累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有《大复集》。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以过失降为国子监博士。“吴中四子”之一。后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有《迪功集》《谈艺录》。
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因被人嫉恨,被罢归。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著有《华泉集》。
康海(1475—1541),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明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与李梦阳等提倡文学复古,为前七子之一。尤工散曲,与王九思并称大家。正德间,因救李梦阳,往见太监刘瑾,梦阳因此得免。瑾败,竟坐其党落职。有《对山集》、《沜东乐府》、《中山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