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 西出阳关无故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若单论诗歌成就,王维当然略逊于“李杜”,在盛唐最多排到第三;但若论才华之全面,整个唐朝无人能出其右。王维既被后世尊为“诗佛”,又被尊为南宗山水画之祖,钱钟书先生称其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另一位千年一出的全才苏轼则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除了诗画双绝、精通音律之外,王维还擅长书法和刻印。而在这些文艺才能之外,王维还很喜欢助人为乐。
息夫人
唐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曾经看上一个卖烧饼之人的美貌妻子(不是潘金莲),就把人家强占为妾。不知为何,卖烧饼的人娶到漂亮老婆的可能性这么高。这位女子进了宁王府以后,终日闷闷不乐、不发一语。宁王有一次宴请宾客时,看见她又苦着脸,不禁心中郁闷,气哼哼地说:“你那个卖烧饼的老公恐怕早就另娶新欢,把你丢到脑后去了。我现在就派人叫他给宴会送饼来,你看看他还想着你吗!”过不多时,那男子端着一筐烧饼走进宴会厅,看见妻子后一愣,两人相对无言,泪如雨下。
宁王本人也擅长音律,所以王维恰巧当时也被邀请而在座,见此情景便端起酒杯饮了一口,即兴吟出一首诗: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众宾客一听,均知此诗吟的是息夫人,思索之下,纷纷点头叹息。此诗后来的命名便是《息夫人》。息夫人是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妻子,以美貌驰名天下。楚王灭了息国后,将她据为己有,但息夫人始终不曾跟楚王说过一句话,以此作为无声的抗议。王维此诗正是借这段历史故事来婉转地批评宁王。宁王明知此事自己做得理亏,只好当众对卖烧饼的夫妻说:“以前那些事都是手下人干的,本王并不知道你是有夫之妇。现在成全你们夫妻,你们可以走了。”夫妻两人大喜,就此脱身而去。
其实宁王是位气量很大、很聪明的人。太平公主一心想扶持他做皇太子,但他看到弟弟李隆基在消灭韦后集团中立下大功,这一点很像当年的秦王李世民,如果自己当了太子,只怕玄武门之变中的骨肉相残悲剧会重演,所以他不顾父亲睿宗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真心实意地把皇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促成了之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李隆基即位后对兄弟们很好,而其做法又很聪明,不给他们权力,只让他们富贵悠闲。对这位让出皇位的大哥尤其尊重亲密,两人常常睡在一张床上聊天。宁王死后,唐玄宗给他的谥号居然是“让皇帝”,表示他非常领大哥的情。在顾全骨肉亲情这一点上,李隆基是皇帝们的楷模。看见儿子们的关系如此融洽,太上皇李旦比起他的曾祖父李渊(另一位太上皇)不知要欣慰多少倍。
我记得三首关于息夫人的诗,代表了古代文人对于这种难堪处境下的女性的不同态度。王维对此深表同情,而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就是谴责了: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息夫人被称为“桃花夫人”,可见其貌艳若桃花、美若天仙。但按小杜诗里的意思,息国灭亡就是因为这红颜祸水。当时正在国势扩张中的楚国灭掉息国,完全是政治上自然的行动,息夫人只不过是额外的战利品。但杜牧不但认为息夫人是亡国祸水,而且对她没有殉国很生气,便拿绿珠跳金谷楼殉情之举作为道德高标来对比,以示谴责。
绿珠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宠姬,美名闻于天下。在八王之乱中,权倾一时的小人孙秀垂涎于她的美色,派人向石崇索要,石崇不从。孙秀便游说赵王司马伦,诛杀石崇,夷其三族。石崇那日正与绿珠在金谷园中的高楼上宴饮,听闻兵围门外,便对绿珠叹道:“我今日为你而死。”绿珠泣答:“愿效死于君前。”言罢跳楼而亡,随后石崇全家被杀。绿珠性情刚烈,可惜红颜薄命。杜牧曾作《金谷园》哀叹道: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觉得息夫人当日应该像绿珠一样,死在楚王面前才是正确的选择,他的一堆好诗中就数这首《题桃花夫人庙》最不靠谱。相比而言,反倒是名气最小的清人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写得更为深沉感人: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作为一个在清朝统治下拒不出仕的汉族士人,规复故国又遥不可及,从这一声叹息之中,我们能够听出对许多不得已之人和不得已之事的无奈、谅解和宽容,实属难能可贵。
另一位著名的战利品是花蕊夫人,她与卓文君、薛涛、黄娥被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宋太祖灭亡后蜀,顺势将色艺俱佳的花蕊夫人作为战利品收藏。对于时人说她是红颜祸水导致亡国的论调,花蕊夫人自己赋诗一首来讨论关于女人和亡国的问题: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对于将亡国的责任推到女人头上的论调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反击,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叫作“祸水的逆袭”。
兄弟情深
王维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无疑是送别诗中的极品《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小时候不知为何,总认为王维送别的这哥们儿名叫“元二使”,直到某天脑海突然一震,才明白其实人家名叫“元二”,要去出使安西。此诗和高适豪迈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正相反,倒与李叔同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苍凉味道很接近,吟诵的时候如果不配上一壶暖酒,简直让人冷得缓不过劲儿来。
渭城曲三叠阳关调
此诗受欢迎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从它流传的名字之多看出来。除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外,还有《渭城曲》《阳关曲》,最富诗意的是《阳关三叠》。金庸大侠估计也很喜欢,所以《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传给虚竹的天山六阳掌最后一式的名字就叫“阳关三叠”。阳关今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当年的一点遗址了。
王维的另一首名篇是亲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据说是他十七岁时所写。王维和弟弟王缙的关系非常亲密,从此诗中可见一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很普遍,据说可以辟邪,但其后慢慢让位给了象征长寿的菊花。菊花对唐朝而言不是什么美好的事物,因为它会引出一位特别喜欢此花的混世魔王,颠覆大唐三百年的江山社稷,这是后话。
从张九龄刀下逃生的安禄山后来发动叛乱,唐玄宗跑路去了四川,把贵族和大臣们都丢在即将沦陷的长安。安禄山抓住王维后,爱惜他的文才,一定要他做伪官,王维只能装病,出工不出力。但即使这样,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沦陷在叛军中没有殉节的官员都被定罪,其中也包括王维。这时王缙已经是刑部侍郎(司法部副部长),就上奏唐肃宗李亨说:“臣兄王维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一次叛贼安禄山在凝碧宫大摆筵席,臣兄闻乐神伤,偷偷作了一首《凝碧诗》,当时就流传开来。请圣上明鉴!”同时呈上此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的意思是:虽然叛贼在宫里大摆庆功宴,忠于皇室的百官却都很伤心,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朝拜真正的天子呢?唐肃宗当然能读出王维对李唐皇室的忠诚,颇为嘉许。王缙更诚恳地表示,情愿自己免官来为哥哥赎罪。唐肃宗感动于王氏兄弟的手足情深,而且王缙平叛有功,所以特诏宽免了王维,还给了他一个官做。王维最终官至尚书右丞,因此世称“王右丞”。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宋朝的苏轼和苏辙兄弟身上。“一门父子三学士,千古文章八大家”,兄弟俩的共同语言很多,关系不是一般的好。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名句,并不是写给心爱的女人,而是写给他这位亲爱的兄弟的。他在序里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被小人奏请为死罪,曾写下诀别诗给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同时,苏辙也上书朝廷,请求以自己被免官来为兄赎罪,朝廷不同意,最后连苏轼的前政敌、已经赋闲在家的王安石也上书为苏轼求情,所以苏轼最终逃过一死,贬官了事。曹植《七步诗》的故事让人心寒,但王氏兄弟和苏氏兄弟间的故事都证明了:只要不是生在帝王家,有个好兄弟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惜独生子女享受不到这种感动与暖心。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字也很有意思,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我猜想他们的父亲苏洵当时可能正在看《曹刿论战》。曹刿辅佐鲁庄公击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齐军,鲁君正要追击时,曹刿担心强大的齐国会有伏兵而适时拦阻,曰“未可”,先下视其辙(车迹之“由”),再登轼而望之(高“瞻”远瞩),最后才曰“可矣”,纵鲁军追击,遂大败齐军。苏洵曾写过《名二子说》解释这两个儿子名字的由来,尚不及我这个猜想生动活泼。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