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
那年秋天,有两位客人来拜访东坡,大家仰望明月诗歌唱和,不觉大乐。东坡突然叹口气:“虽有佳客,却无酒无菜,真是浪费这月白风清的良夜啊!”客人道:“今天黄昏时我们在江中撒网捞上一条鱼来,巨口细鳞,很像是松江鲈鱼。只是哪里能搞点酒来?”东坡一听来了精神,马上跑回家去问王闰之:“现在有鱼,菜不愁了。咱家那陶罐里还有余钱可以拿来买点儿酒吗?”闰之笑道:“我有一斗酒,藏在家里好久了,就等着应付你这种不时之需。”东坡大喜,立刻和客人带着酒和鱼,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下去赏月吟咏。这一去,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们一般说苏东坡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代表作就是这首词,他的幕僚将苏词与柳词对比时也是以此词为例。有的版本中是“乱石崩云”“强虏灰飞烟灭”,总之就是当年战场乱石高耸入云,北方强敌曹操的战船都被周瑜一场火攻烧得樯橹灰飞烟灭,从此进入“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的时代。借凭吊古战场,追念一代豪杰们的文韬武略、气度功业;借绝代佳人小乔,侧面烘托能与她相般配的英雄周郎。然而即使周郎这样的风流人物,也被历史的大浪淘尽了。反观自己,年轻时曾经雄心万丈,如今两鬓已生白发而功业未成,不能不感叹人生如梦。末句高举酒杯遥敬万古长存的明月,尽显东坡特有的旷达之情。
不过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并非东坡当时游览的黄州赤壁山(又名赤鼻矶),而是在上百公里以外的蒲圻(读音同“仆奇”,今湖北赤壁)。如果东坡当时知道这一点,他又不能擅自离开黄州,恐怕就写不出这千古绝唱了,我们实在应该感谢这个美丽的误会。
但爱鲈鱼
东坡的客人说钓上来的很像是松江鲈鱼,其实也不难辨别。在赤壁被一把火烧得大败亏输的曹丞相有一次大宴下属,著名魔术师左慈做了不速之客,看了眼主菜生鱼片,把嘴一撇:“要吃生鱼片嘛,只有松江鲈鱼最美味。”今天很多人知道生鱼片(也称刺身)是日本人的传统食物,但它最早起源于中国。曹操正想收拾这个妖道呢,冷笑一声:“你光动嘴皮子有什么用?松江与此地千里之隔,怎么取得到那里的鲈鱼?”左慈道:“这有何难?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他教人拿来一把钓竿,在相府的鱼池中顷刻间钓出数十尾鲈鱼放在殿上。曹操一皱眉:“这些鱼是我家池中原来就有的。”左慈笑道:“丞相开玩笑了。天下鲈鱼都只有两腮,唯独松江鲈鱼有四腮,由此可分辨也。”众人视之,果是四腮。《三国演义》里记载了这个灵异故事。
西晋张翰在长安为官时,有一年秋风初起,突然思念家乡苏州的时令美味莼菜羹和鲈鱼脍,当时便辞官而归,后人就多用“莼菜鲈鱼之思”来作为辞官归乡的理由。范仲淹自小在那一带长大,熟知渔民劳作的艰辛危险,著有《江上渔者》一诗: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康熙、乾隆都很喜欢松江鲈鱼,下江南时必大快朵颐。三年困难时期(现在人们大多知道困难的原因三分在天灾,七分在人祸),领袖看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也做表率不吃最爱的红烧肉了,改吃松江鲈鱼。尼克松访华时还能吃到,等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来的时候,点名要吃也没能如愿,一江鲈鱼几乎被达官贵人们吃绝了。后来经领导特别批示,不知从哪里又找来一点余种开始繁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四鳃鲈鱼终于重现江湖。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