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之忌

高宗之忌
关于宋高宗为什么必欲杀岳飞而后快这一点,历来众说纷纭。最早的常见说法是岳飞想收复中原、迎还二圣,这一点戳中了赵构的痛处。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有次读到一块刚刚出土的宋高宗赐诏给岳飞的刻石残碑,感慨万千,作了一阕岳武穆最擅长的《满江红》,是这个说法的代表: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
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徵明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分析起来需要稍微花些笔墨。第一,“恢复中原、迎还二圣”是赵宋在亡国之际振奋人心的口号,政治上绝对正确,带头攘臂高呼的正是赵构本人,岳飞和其他人一起跟着喊喊壮壮声势而已,在赵构眼中还不至于将跟风喊这个口号的人就定为异类。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大家很快也就都知趣不喊了。
第二,如果徽宗能返回宋朝,作为亡国之君是不用想复位的,但即使他只当个太上皇,对赵构而言也定如芒刺在背。幸好赵佶早在绍兴五年就郁郁驾崩于五国城,“二圣”这个口号更不必提了。
第三,宋钦宗比较能忍辱,一直熬到绍兴二十六年才驾崩,但显然赵构没有将哥哥接回来给自己找麻烦的意思,而岳飞也同样保持了政治正确,在绍兴七年的奏章中就说自己的志向是“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钦宗生母)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根本没提赵桓的常用称号“渊圣”,而是用了“天眷”一词,更像是指高宗的生母韦太后,最多是可有可无地捎上赵桓,措辞可谓细心谨慎,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也就是说,在这方面岳飞并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政治头脑简单的一介莽夫。人家文武双全,不知道比我们聪明多少倍。
还有人说岳飞身为统兵武将而提议宋高宗立储,犯了忌讳。这个说法比“迎还二圣”稍微像真的些,不过依然缺乏说服力。首先,我在“烛影斧声”那一段曾经提到赵构的儿子早早夭折,他本人又在金兵的追击中受到惊吓而丧失了生育能力,继嗣无人。万一高宗有什么意外,没有储君可以即位,而北方金人手上有宋钦宗那个现成的傀儡,南宋根本没有人可以在合法性上与之竞争,立刻就可能导致政权的崩溃,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定时炸弹,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当下的人心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就有官员建议高宗寻找宋太祖的后裔作为养子,以保证有合法继承人。赵构很清楚这个预案对南宋政权、对他自己都好,当即赏赐了建议者,并从民间挑了两个太祖后裔的孩子收养在宫中,作为储君的备选先观察培养起来。当时他对自己将来还能生出孩子抱有侥幸,所以一直拖着没有正式选立皇子。
金国人看有机可乘,打算把钦宗当年所立的皇太子赵谌放回来搅混水。在高宗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赵谌一旦回来就是无可竞争的皇储,那将来高宗死后是否还能保得住祭祀牌位都不好说了。甚至高宗自己这个皇位的正统性,都会受到赵谌的质疑,肯定是闹得一地鸡毛。岳飞得到谍报后,立即觐见高宗汇报,并请求立已经收养在宫中几年、对高宗感情深厚的赵瑗(多年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如此)为皇太子,让金国人的阴谋无疾而终。就算作为武将讨论立储之事没有充分避嫌,可能导致高宗一时的不快,但岳飞在乱局中的此举,明显对赵构个人忠心耿耿。赵构不是傻子,怎能不明白岳飞的忠诚?事实上,他随后还让岳飞拜见了赵瑗,这就是帝王让信任的将领将来好好辅佐下一任皇帝的惯常示意方法。二十多年后,高宗所选择传位的,正是岳飞在两位候选人中看好的赵瑗。岳飞在此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连挑剔的朱熹老夫子都认为可以作为人臣忠君的典范而不是僭越的反面教材。
另一方面,宋朝作为扬文抑武非常明显的朝代,从制度上保证了前后三百年间没有任何一位武将能够强势到军阀化、藩镇化的地步,他们的实力从未对皇权和朝政构成过威胁,所以赵构害怕岳飞对自己形成政治威胁的可能性非常小。当然也有人认为岳飞在后期(淮西之战中)有尾大不掉的军阀化趋势,从而引起赵构的疑忌,不过这一点很难达成共识。
赵构真正害怕的,只有将北宋一举灭亡、将父兄一股脑掳去、将自己追杀得走投无路浮海而逃几百里的金国。我们今天看历史记载,也许不觉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悲剧当事人的心理阴影面积,我们这些吃瓜的局外人很难计算准确。所以对赵构来说,头等要紧的大事是与金国媾和,以保住自己偏安江南的荣华富贵,而不是与其进行胜负难料的战争。当然,今天从客观上来看,南宋要想全面战胜金国,也确实缺乏足够的实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的利益得失来分析赵构面前的牌局。如果与金国媾和成功,自己这个皇帝就妥妥地当下去。如果硬要与之战斗,即使举国节衣缩食地打赢了,自己也还是皇帝,又不会升一级,搞不好还得面对哥哥赵桓回归那件麻烦事。而且最多就是能收复中原故土,又不大可能一直追到女真老窝白山黑水之间去把金国政权给灭了,这个持久战不知道要打到哪一年。而武将一旦在常年征战中积累威望,军队容易私家化、军阀化,自己的祖宗赵匡胤当年就是这样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必须杜绝。反之,一旦战败的话,自己的皇位还能不能坐得稳、小命还能不能保得住都不好说。这样仔细核算下来,对赵构而言,打赢也没有明显收益还有一堆潜在麻烦,打输则更要把老本都赔光,那又何必为了一个“恢复中原”的虚名而战呢?只有媾和,不管多屈辱都必须媾和,才符合赵构的现实利益。而受托来维护他利益的,正是负责对金议和事宜的宰相秦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