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时明月彩云飞

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时明月彩云飞
晏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是宋朝第一位出名的神童,号称七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词上承晚唐五代余韵,下启有宋一朝新声,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称。
不学无术
十四岁时,晏殊在皇宫大殿之上与千余名叔叔伯伯爷爷辈的进士候选人一起考试,淡定的他表示毫无压力,很快完成答卷。当时还有另一位神童是来自河北大名府的姜盖,只有十二岁,才名与晏殊不相上下。宋真宗赵恒特意给他俩加菜,让晏殊写诗、赋各一首,让姜盖写诗六篇。结果晏殊的诗、赋都写得文采飞扬,明显胜过姜盖一头,真宗非常欣赏。宰相寇准在侧,赶快上奏:“晏殊是南方人,并非中原人氏,不可重用。不如用姜盖。”真宗摇头道:“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远近?如前代的张九龄,不但是南方人,而且是比江西还偏僻得多的岭南人,不照样是一代贤相么?何尝以他的出生之地僻陋而弃置不用呢?”于是晏殊高中进士,位次在姜盖之上。
寇准,字平仲,比晏殊大三十岁,本人幼时也是神童一枚。他七岁爬西岳华山时,就能作《咏华山》诗一首: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由此诗看来,小寇准睥睨天下、心气十足,果然十九岁便少年得志,进士及第。在决定大宋国家命运的“澶渊之战”前,朝廷中一派逃跑主义论调,唯有寇准力主抵抗,劝得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和契丹签订大体平等的合约(澶渊之盟),以很小的经济代价维持两国间的和平一百余年,算得上是一代英雄,但他的见识和性格中确实有些缺陷。
张咏与寇准是同年进士,曾背后夸赞寇准:“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但听说寇准拜相时,便对幕僚说:“寇公天下奇才,可惜学术不足。”有一次寇准送别张咏,问道:“张公有什么可以教导提醒我的事情么?”张咏想了想,回答道:“《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不明白张咏是何意思,回家赶紧取了书来读,一直读到班固评价霍光“不学无术”,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就是张公对我的提醒。”还好真宗在提拔晏殊这件事情上,没有听从寇准这种地域歧视的言论。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