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来到儋州的第一年中秋,处境险恶的苏轼作了一阕《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在此团圆佳节,自然更加思念海峡北面一水之隔的弟弟苏辙。“月明”指代年轻的哲宗皇帝,“云妨”自然暗指遮蔽圣聪的宰相章惇,这是古诗词里的常用比喻。“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饱含人生哲理的名句,温瑞安先生相当喜欢,《四大名捕》里的高手“大梦方觉晓”只要一念这十二个字,就会开始动手杀坏人,少年时读起来觉得充满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热血澎湃,如今读起来则觉得充满了生命败给时间的无可奈何。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能将苏轼彻底击垮,你让我租不到住所,我就自己开发房地产。他向当地人买了一小块地,和小儿子苏过一起动手盖起房子来。热情淳朴的当地人纷纷送来泥和瓦,很快就帮他们筑起几间小屋。苏轼便在这里一边写书,一边由当地父老们陪着到处游览海南岛美丽的热带风光,又打算随遇而安地终老于此了。新年到来的时候,他写下一首《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想到北方的新年正该是银装素裹,在海南岛看不到雪景,但春风吹起的杨花漫天纷飞,好似雪花飘飘的中原。大凡被贬到边穷之地的人,面对着异乡荒凉的景色,总是兴起飘零流离之悲叹。但东坡此词却一连用了七个“春”字,生机盎然。
安心扎根祖国边疆的苏轼在儋州开办学堂,普及文化,认真做起了支教老师,许多人不顾路途遥远赶来求学。有一位名叫姜唐佐的年轻人学习非常努力,苏老师认为他很有前途,就为他在扇子上题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小姜请求赐一首全诗,苏老师笑道:“等到你中了举人,我会为你补全的。”要知道自从科举制度实行以来,偏僻的海南岛还没有人中过举。但苏轼北归后不久,姜唐佐果然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并被贡举到京师。当时东坡已经逝世,小姜去拜谒苏辙,讲了这段往事。深为感动的苏辙代替哥哥为姜唐佐将诗补全: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第十六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