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带同心结未成 暗香浮动月黄昏

罗带同心结未成 暗香浮动月黄昏
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因为参与“庆历新政”失败,外放到邓州做地方官。庆历六年时,他收到一封来自巴陵郡的信,来信者是他的好友滕宗谅。滕宗谅,字子京,比范仲淹小两岁,与他是同年进士,两人政治观点接近,人品上也互相推重,是一生的挚友。
岳阳楼记
滕宗谅被人检举在镇守边关泾州时滥用招待费用十六万贯钱,其实他只花了其中的三千贯来犒劳下属和少数民族首领,其他的都用来补充军费的不足了。朝廷派人下来调查,滕宗谅担心对招待费的调查会株连到无辜者,就将记录了被宴请者姓名职务的材料一把火烧光,独自承担责任,最后因此事被贬官到巴陵郡。滕宗谅在巴陵任上,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天下知名。他喜欢馈赠,又喜欢建学,花钱很有一手,总是身无余财。不过他搞钱同样也很有一手,之前调用招待费来补军费的做法就能看出他用钱不拘一格。
现在滕宗谅打算重修治下的岳阳楼,但是州里的库银根本没法支持这么大的工程;如果从民间募集,肯定又会被弹劾劳民伤财。于是他想了一个很另类的方法,根本不需动用一分库银。滕大人命人在郡里四处张贴告示,凡是民间有那种陈年老账收不上来的,债主可以将债据交给官府,官府去帮你收,不过收上来以后要从中抽取一个大头作为执行费。债主们本来早已对收回债务绝望了,而且对这些欠钱者恨得牙根发痒,现在有机会通过官府来收拾这些“老赖”,还能收回一部分钱财,真是天下掉下来的好事情,在睡梦里都能笑出声来。于是民间的广大债主们踊跃上交债据,欠钱者哪敢对抗官府,还钱也很积极迅速。这样滕宗谅收上来很大一笔钱,也不放入公共财政,而是自己搞了个小金库来修岳阳楼,连账本都不做。岳阳楼修成以后,极其雄伟壮丽,固然是花了很大一笔钱,同时大家猜想滕大人自己私下也收入不少。但州民都不认为滕大人做得不对,反而称赞他能干,因为一没有动用财政拨款,二没有乱搞集资摊派,除了赖账者之外无人表示不满,还增加了就业机会。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所修的阅兵台。唐朝开元年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起了岳阳楼,至此时已经很陈旧。滕宗谅重修好岳阳楼后,登临远眺心胸舒畅,觉得自己作为进士必须要写点儿什么抒发一下情怀,于是搞了首《临江仙》出来: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
君山自是小蓬瀛。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
微闻兰芝动芳馨。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如果你看过《唐诗为镜照汗青》,会发现滕宗谅明显是左脚踩着孟浩然的肩膀,右脚踩着钱起的肩膀,立足点是很高了,毕竟晃晃悠悠站不稳。他颇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明,立刻巴巴地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说,好山好水如果没有楼台登高览胜就难以名传四海,高楼雄台如果没有文字记述颂扬就难以名传百代,所以特请兄台写篇《岳阳楼记》,共襄盛举。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滕宗谅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自知、知人、先见这三个难得的“之明”他都具备了,想不名垂青史也难。滕宗谅知道范仲淹之前还没有机会来过洞庭湖和岳阳楼,光凭想象实在难为无米之炊,便随信送来一幅《洞庭晚秋图》,以供范仲淹在写作细节时参考。
对于好友的请求,范仲淹当然不会拒绝。他备好笔墨,将《洞庭晚秋图》展开挂起,开始端详起来,准备认真完成这篇看图作文。结果他这么仔细一看,不由地一拍大腿,叫声“不好”。原来整幅图居然只画了洞庭湖,却连岳阳楼的一片瓦也没有画出来。现在自己不但没登临过岳阳楼,甚至连它的图形也没见到,这篇《岳阳楼记》可让人怎么写呢?
这样的问题,难得住别人,可难不住范仲淹。既然不知道岳阳楼本身是什么样子,干脆就只写在岳阳楼上向外看到的湖景吧,即放弃岳阳楼,聚焦洞庭湖。对于一代文豪范仲淹来说,有滕子京的来信和眼前这幅画就足够了。他默默酝酿,成竹在胸,开始奋笔疾书: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一段说明作此记的缘由,特别表扬了滕子京的政绩,指出他是忙好了正事之后用余兴修的岳阳楼,免得又有人去攻击他在不务正业地大兴土木。滕子京正是借着文章的这个开篇名留后世。短短五十字的简练开头,创造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两个成语(“具”通“俱”)。大家不要以为这算高产,不过是牛刀小试的前奏而已,范仲淹这篇雄文是批量制造成语的机器。接下来进入宏观的景物描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衔”“吞”二字,将洞庭湖全景的波涛浩淼描绘得淋漓尽致,顺手再制造出“浩浩荡荡”(“汤”通“荡”)“气象万千”两个成语。既然前人的描写已经完备,比如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的名句在前,我就不再重复献丑啦,这个叫“人详我略”。范仲淹的笔锋由从岳阳楼向外远眺的大观,直接跳过按照常规思路接下来本应对岳阳楼本身所进行的描写,巧妙地用一个反问句过渡到登楼览物之人的心情。这个方面前人还没有写过,要多花点笔墨,这个叫“人略我详”。写文章的步调要诀是先抑后扬,那就先写一段悲凉的: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览物而悲者就是那些被谗言搞得远离京城、怀念故乡的人。滕子京是河南洛阳人,离开京城开封到巴陵,既是“去国”,又是“怀乡”。范仲淹劝导滕子京不要成为受到打击排挤就悲观的人,这种人只是衬托的绿叶。同时他没有忘记制造出“淫雨霏霏”“满目萧然”两个成语。接着笔锋一转: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一段是描写览物而喜者。心情好,产出就高,范仲淹一口气贡献了“波澜不惊”“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六个成语。如果你看至这里以为到了文章的高潮,那就大错特错了,范仲淹也不希望滕子京成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而把国家人民丢到一边去的人,这种人同样是做陪衬的绿叶。而且他不满足于仅仅制造一批成语而已,接下来他要制造一组千古名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前两段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却都只是铺垫。最后一段突然将这两种人一起否定,他们都是浮云,都是要抑的。范仲淹真正要扬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涵养,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倘若世间没有这种人,我该追随谁呢?表达了对于这种崇高人格的向往。构思别出心裁,下笔一气呵成。行文立意之奇,不能不让人佩服;格局境界之高,不能不让人佩服。
正如刘禹锡没有去过金陵就能在金陵怀古的诗歌比赛中夺魁一样,范仲淹没有去过洞庭湖就能在关于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所有文章中折桂,天才的世界真不是我等凡人所能理解的。这篇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看图作文。它和《滕王阁序》一起,成为登临之作的双璧。滕子京说,高楼高台如果没有文字记述颂扬的就难以名传百代,事实诚然如此。岳阳楼正是因为这篇气质高华的记文而不是依靠雕梁画栋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名胜,尤其是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之人的朝圣之地。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