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簪花

四相簪花
李清照的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母亲是那位在神宗面前告苏轼《咏桧诗》有“不臣之心”的宰相王珪之长女。
王珪此人说起来也是有点故事。宋仁宗庆历年间,韩琦在扬州做官,衙署后花园中有一本芍药乃是人所未见的异种。此株一枝四杈,每杈上都盛开一朵,花瓣上下均为红色,却有一圈金黄花蕊拦腰围在中间。韩琦大为惊异,想请三位有才学的客人来一起赏花,加上自己凑足四位,以对应四花的祥瑞。当时大理寺评事通王珪、大理寺评事佥判王安石在扬州供职,韩琦都邀了来,还缺一位名士,就在过客中寻找。那天大理寺丞陈升之路过扬州,正巧躬逢其盛。酒过三巡之后,四人将四朵鲜花剪下,各簪一朵在头上。此后三十年中,四位簪花人竟然都做到了宰相。这个典故便叫作“四相簪花”,被沈括记录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之中。这个芍药品种自此被唤作“金缠腰”,又叫“金带围”,传说此花一开,扬州城就要出宰相。
不过王珪为相时,夹在新旧两党之间,没有什么建树,舒亶叫他诬陷苏轼他就去,被章惇呸也不还口。他上殿的目的只是“取圣旨”,等神宗决定后“领圣旨”,退朝后告诉他人“已得圣旨”,所以时人称其为“三旨相公”。
康熙年间,后来的鹿鼎公韦小宝在未发迹之前,曾因为年少顽皮在禅智寺攀折芍药,被大和尚们一顿打骂撵将出来。十余年后,成为钦差大臣的韦大人驾临扬州,想起了幼时所受的打骂之辱,不由地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门心思要找个碴儿毁掉扬州的芍药盛景,以报当年之仇,在席间脱口而出:“扬州就是和尚不好。”布政司慕天颜是个乖觉而有学识的人,接口道:“韦大人所见甚是!扬州的和尚势利,奉承官府,欺辱穷人,那是自古已然。”便讲了“王播碧纱笼”的故事(详见《唐诗为镜照汗青》)给韦大人听,意思是扬州的和尚一直都这样狗眼看人低,与韦大人站在同一条阵线上同仇敌忾;接着又为韦大人簪了一朵“金带围”,随后讲了“四相簪花”的故事,预祝韦大人将来必定像那四位一样登阁拜相、加官晋爵。韦大人市井出身,本来最喜的就是听说书故事,听下来彩头又好,大悦之下便放过了扬州的芍药们。
如果文字的描述不足以让你想象出“金带围”的奇特形状,不妨上网搜索它的照片,就会理解这真是一本奇花。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