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势不两立 魂飘梦断归无处

第十章:势不两立 魂飘梦断归无处 景毅宁可当一介布衣,宁可让儿子把牢底坐穿,也不愿与宦官共舞,也不愿背上背信忘义的千古骂名,还有一个人也如此,他宁可丢了乌纱帽,也不愿缉拿忠臣入狱,宁可自己流泪,也不愿牺牲别人幸福。这个人便是汝南郡的督邮吴导
吴导接到的是对范滂的逮捕令,当时的范滂已被贬到前线去征讨羌人,吴导接到命令后,来到前线后,前没有立即去抓捕范滂,而是选择了在客舍里闭门痛哭,弄得身边人员惊恐莫状
范滂知道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千里迢迢,山高水远,吴导一定是为我而来的啊。”然后做了一件事,到县里投案自首
县令郭揖知道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四海为家,你怎么偏偏选择投案自首呢?”然后做了一件事,解下自己的印信扔在官台,便要跟范滂一起“私奔”
范滂拒绝道:“跟我一起私奔,不但会连累你,而且会连累我的老母啊。”然后与老母上演了“泪中决”,说了这么两句话
1、我死之后,还有弟弟范仲博供养您,可确保您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
2、我死之后,求您老人家舍弃不能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徒增悲伤
对此,他的母亲回了这么两句话
1、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你今天能与李膺、杜密齐名,生又何欢,死有何恨
2、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既然能身后留名,你死之后,我又有何悲,又有何伤
范滂听了母亲的话含笑上京,最终被宦官集团送上了斩头台
就这样,宦官集团先后把党人中的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张俭为了能保存“革命的火种”选择了逃亡。张俭不会料到,就是这一逃,会引出一个历史典故出来:望门投止
张俭在逃亡的过程中,除了要忍受宦官集团的追杀,还在忍受穷困、饥饿的如影相随。为此,张俭每当到了名门望族家就投宿,他所投宿的人家无不敬重他的声名和品德,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最终得已逃出塞外
因为收留他而被追究灭门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郡县也因此残破。但众人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正义正义之歌,可歌可泣可赞可叹
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