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罚将不如激将

(3)罚将不如激将 袁绍那时在渤海。他刚当渤海的太守,比任何人都想起兵讨董。可那个冀州牧韩馥觉悟低,硬是跟董卓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怕袁绍煽动不明真相的人搞群体事件,就派人去监视他。袁绍只得在那里干着急,一点儿也动弹不得
倒是东郡太守桥瑁最先憋不住,拍着脑袋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很陈旧,就是做了份假的朝廷三公的“告各州郡同胞书”,先是控诉了董卓的滔天罪行、倒行逆施,又号召大家都团结起来,跟董卓进行坚决的斗争
桥瑁在三国时代,根本排不上号,很多读者对他是一点儿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三国里有他这么一个人,但他的这个行动,却成为倒董运动的导火索,直接引爆了各路人马起来打倒董卓的战争
韩馥也接到了这个“告各州郡同胞书”。他虽然紧跟董卓,天天表示听董太师的话,照董太师的指示办事,可看到这些文字后,心里就有点儿波动起来,要是大家真的都起来跟董卓摊牌,结果如何,还真不好把握。这是关键时刻,要是在这个时候站错队、表错态,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到底跟董卓好,还是站在大家的立场好
他想了很久,觉得好像跟谁都好,又觉得跟谁都危险。于是就叫手下过来开个会,对局势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最后,大家都认为,跟董卓绝对没有什么前途,还是要起兵。但不要当带头大哥,让人家做出头鸟,在人家宣布起来之后,才响应号召。而且,现在各州的势力都比冀州弱,真的干成功了,算起功劳来,还是他的功劳最大。一看他们的这个决议,就知道,这帮人都不是办大事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都决定加入倒董阵营了,而且明明是各州中最有实力的集团,却怕当带头人,还想从中投机一把。在和平年代,搞点投机,那是很有搞头的,但乱世年代,只有把英雄本色展示出来,才能抢到胜利的果实
韩馥立马解除了对袁绍的监视,还派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深入细致地描述了董卓的罪恶,表示对董卓这样的人,不打他就不倒。因此,坚决支持袁绍起兵。
第三章 诸侯们的愤怒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