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平定大宛 再起波澜

第二章 平定大宛 再起波澜 “子虚乌有”、“文君新寡”这是我们常用常听的成语,前者意指实际上不存在的虚构人物和事物,后者则用于指年纪轻轻就守活寡的青年女性,这两个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的成语典故的起源其实都来自同一个人身上——汉朝的辞赋名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遂改成这样“山寨版”的名字。他少年时喜欢读书练剑,也正是因为这样,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武骑常侍),虽然这和小时候练剑的“专业”对上了口,但一肚子经纶却得不到施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了寻到心中的“伯乐”,司马相如孤注一掷,做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惊人之举,主动炒了汉景帝的鱿鱼,投靠了梁王刘武。用现代的话来说,这等于放弃了铁饭碗,选择了“下海”
然而,海水深不深,只有下了水的人才知道。司马相如在“海水”中虽然没有找到“伯乐”,却找到了“知音”,和当地的俊杰之士邹阳、枚乘、庄忌组成了四人帮。从此,四人吟辞作赋,谈笑风生,个中乐趣不言而喻
然而,对于心怀大志的司马相如来说,谈笑的背后是酸楚,对饮的背后是苦涩,他分明在感叹光阴虚度和人情如纸。为此,他的百感交集,“子虚赋”便新鲜出炉了
然而,正是这篇《子虚赋》却改变了司马相如的一生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煎熬过后,司马相如终于时来运转,他的伯乐终于出现了,他便是刚刚上任的汉武帝。汉武帝刚上任,实权被王皇后霸占,他只能靠打猎和游山玩水打发时间,也就是这期间,他无意中看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称是“惊世之作”,他惊喜之余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
当汉武帝询问司马相如这篇《子虚赋》是怎样写成时,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他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诗赋
于是乎《上林赋》又新鲜出炉了,这篇《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和《子虚赋》相衔接,文字辞藻也更华美壮丽。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汉武帝对司马相如这样的诗赋很有感触,连一句多余的废话也不多说了,立刻封他为侍从郎
事实上司马相如虽然有点大器晚成,但这并不影响他当“新郎官”。前面已经说了,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仕途受挫后,曾回到蜀地。然而,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司马相如事业上受挫了,但爱情却丰收了。在县令王吉的帮助下,寒酸的流浪汉司马相如,仅凭一张旧琴,便把川蜀一枝花卓文君迷倒,在经过了“午夜私奔后”,将生米煮成熟饭,一代富豪卓王孙不得不痛心疾首地认了这个“穷女婿”
然而,从表面上来看,绝世美女卓文君下嫁给落魄才子司马相如虽然有点“屈就”,但却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如果说《子虚赋》和《上林赋》还不足以展示司马相如的才能,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他这一次到夜郎“出差”的表现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