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 周勃接到灌婴的密信后,惊喜交加。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了这一刻。虽然这一刻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危险的时刻,成败在此一举,但无论如何他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样,即便不成功,他也无怨无悔。形势已越来越严重了,可以这样说,不是他们胜,便是诸吕胜。这个时候,周勃怎么会忘了陈平呢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认为吕禄和吕产手上握有禁军是件极为棘手的事。如果硬对硬,只怕效果并不会太好,于是决定来软的。智取吕氏,郦商之子郦寄便成了一颗很重要的棋子
刘邦得了天下后,郦商和吕禄两人走的很近,他们的儿子也走的很近。最后两人发展到了铁哥们的关系(有点类似刘邦和卢绾)。于是,陈平就以“有要事相商”的名义把郦商请到陈府来了。郦商不会料到,他这次其实是来赴一次“鸿门宴”。参加“鸿门宴”的有三个人,除了陈平和郦商,还有周勃在场
周勃见郦商来了,并没有直接托出自己的底牌。郦商眼见他拐弯抹角的,就直接问:“有什么需要鄙人效劳的吗?”周勃就等他这句话了,他毫不客气地提出想让他的儿子郦寄来对付吕禄。这下可让郦商很是为难了。他提出了他郦家和吕家交往很深,这样做只怕是不仁不义之举
陈平和周勃岂是吃白饭长大的。他们动用“国家利益大于一切”、“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心思想,大道理小道理说了一大通,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算把郦商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郦商被说服后,他不得不实现自己的承诺:叫来了他的儿子郦寄
面对周勃和陈平的攻心政策,郦寄开始也显得极不配合,但随着周、陈两人大道理的进一步加强,再加上父亲也站在他们一边旁敲侧击,他终于表示愿意配合出兵。于是,他按陈平和周勃的交代,去了趟吕禄家
到了吕家,郦寄装着若无其事,以拉家常的方式,最后“无意中”提到了齐王起兵造反的事。吕禄正头疼这件事呢,于是他就说出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我们两家一向很好,眼下形势不妙,你有什么妙计吗?
郦寄这时充分发挥他过目不忘的特长,把陈平和周勃教他的话大致背了一遍:“高祖与吕后共同安定天下,立刘氏九人为诸侯王,立吕氏三人为诸侯王,这样的结果是公平、公正、真实有效的。现在太后去世,皇帝年幼,大王身佩赵王大印,却没有按规定返回封国镇守一方,而是出任上将军,在京中统率禁军,这必然要遭到大臣与诸侯的猜忌。都说众口铄金,其利断金,吕氏如果成了天下的公敌,那吕氏在朝中就岌岌可危了。
吕禄一听也认为蛮有道理,于是他点了点头,问郦寄他该如何做才能消除吕氏与朝中其他大臣的误会
这个时候郦寄终于说出了陈平的传话精髓:“大王如果交出将印,把军队给太尉(周勃)。梁王也归还将印给朝廷,您二人以此与朝臣盟誓结好,各归封国,如此一来,齐国军队就会自己撤了。这样于国家于自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吕禄因为两家的关系,对他的话自然没有怀疑,当即表示可以考虑。吕禄有些犹豫,但以吕后之妹吕媭为代表的“吕氏”元老级人物却表示了最坚决的反对。吕媭为了一表决心,她甚至搬出了一大箱家里珍藏了N年的金银珠宝,然后狠狠地砸在了地上,说如果吕家倒台了,留着这些金银珠宝又有什么用,真可谓动用了老本了
在朝中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那些偏僻的地方做王呢?吕氏家族的其他人也反对,于是吕禄就在“留朝廷还是去封地”这件事上左右摇摆起来
眼看吕禄还处于左右摇摆不定当中,郦寄也担心事情败露,因此日子过得也提心吊胆。陈平和周勃在安慰郦寄的同时,也加紧了军事行动的步伐
俗话说得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在陈平和周勃苦苦寻找机会时,机会却不经意间降临了。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十日,此时距吕后病逝还不到一个半月,这一天成了“吕氏春秋”的最后祭日。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