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逃也逃不掉

想逃也逃不掉 考虑到现在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作战,伊稚斜单于早就带领主力部队在这里“恭候”汉军多时了,卫青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看到匈奴士兵“严阵以待”,便决定采取“诱敌出洞”、“分而歼之”的战略
具体布置如下:首先用顶上有帷布的“战车”组成超级大阵营,“躲”在超级大阵营的人马是五千精锐骑兵。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五千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而其他主力却在超级大阵营的掩盖和迷惑下,分左、右两翼迂回直抵匈奴的大王营
伊稚斜单于苦苦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来了汉军,自然按战前的战略安排,决定打汉军一个立足不稳。一声令下,匈奴士兵便呼啦啦地向汉军发动了大决战。汉军虽然只有五千骑兵,但因为这是精锐骑兵,战斗力是超强的。因此,面对匈奴进攻,五千骑兵来了个“顽强抵抗”。于是乎战场上昏天又暗地,这一战从早上战到黄昏依然没有分出个胜负来。这时突然起了沙尘暴,这帮了五千汉军的忙,到处都是尘土飞扬,这样昏天又暗地的战场上,连双方的人都看不清,更别说打仗了,于是双方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凭着感觉乱砍乱杀,自相残杀的情况自然是不一而足
事实证明,老天帮的忙为卫青的两翼绕到敌后突袭赢得了时间。当两路汉军从天而降出现在匈奴的大本营里时,匈奴人惊呆之余只能举起双手,先保住性命要紧。结果可想而知,占了匈奴的老窝后,汉军从后面对正在大决战的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发动猛攻
前后夹击,匈奴士兵根本就搞不清楚战况,而伊稚斜单于先知先觉,他已经知道自己在这次大决战中“中计矣”,他没有再选择顽强抵抗,而是带领数百名心腹敢死队进行了“突围”,很快就来了个“落荒而逃”
伊稚斜单于是逃,但纸究竟是包不住火的,后知后觉的匈奴士兵在失去主心骨的情况下,没有再傻到愚忠的地步,他们也都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结果踩踏事件发生了,“砍瓜”比赛发生了,最终的结果是,汉军共斩杀和擒获匈奴士兵近二万余人。什么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什么叫“血染的风采”,这里可见一斑
结果毫无悬念,这场旷世大决战以卫青的“出奇制胜”而告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卫青大获全胜的时候,霍去病也没有闲着,他依然发挥“兵贵神速”的一贯优良传统作风,带领五万大军,从代郡出发,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和左贤王接上了火
左贤王正在进行加城固墙,哪里料到霍去病这么快就找上门来了,慌忙组织抵抗,结果却根本和来势汹汹的霍去病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两军一交锋,胜负立分,左贤王顿时兵败如山倒
“追尾”是霍去病的拿手好戏,结果霍去病一路狂追,斩杀匈奴士兵无数,战利品也是显然易见的,俘虏了屯头王、韩王等三位匈奴亲王,其他大大小小的将军、相国等官员呼啦啦的达到百余人之多,真可谓收获颇丰
这一追直追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才结束,霍去病在这里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人征服北极或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后立一个旗杆,代表自己来过这里,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成功和骄傲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立下了大汉的大旗,然后才雄赳赳气昂昂地班师回朝。带回的战利品是空前的,斩杀和擒获的匈奴士兵超过了七万,左贤王的主力在霍去病这次追击战中几乎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东、西两路大军双双告捷,可以说汉武帝发动的“武力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鉴于卫青已是“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军委主席了),官职已到顶,没有再嘉奖。为了嘉奖霍去病,汉武帝另设了一个最高武官的职务——大司马,由卫青和霍去病共同担当。非但如此,其他功臣也得到了不菲的奖赏。路博德被封为邳离侯,卫山被封为义阳侯,复陆支被封为关内侯
细心的观众看到这里,就会有疑问了,老将李广不是主动请缨以古稀的高龄再次出征了吗,分封的榜单怎么会再度与这位忠心耿耿的英雄无关呢
事实上,李广此次非但没有得到分封,而且生命也因为这一次主动出征而到了尽头。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