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蜕变 意料之中

第二章 蜕变 意料之中 此时天下一天一个模样,早已乱得像一锅粥。各地农民不再满足于“流浪”了,而是举起了刀棒,目的很纯真也很单一,只为了能有饭吃有衣穿。起义如火如荼
第一个站出来敢于在王莽的地盘上吃螃蟹的,是琅邪海曲吕母。俗话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至于第三个甚至更多则是无才……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因为吃的过程中难免会受伤。正如按照历史的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个点燃革命之火的人注定成为铺路石,被引火线所吞噬。同样,吕母也逃不脱历史进程的宿命
其实吕母造反是因为儿子。她儿子吕育是国家公务员,在海曲县任游徼(巡察缉捕工作)。天凤元年(公元14年),本就是饥荒之年,但县宰还要地方百姓交各种苛捐杂税,并叫吕育进行“督察”,凡没有交税的统统抓起来坐牢。吕育除了懂得一点拳脚功夫,还有一副菩萨心肠。他不忍心抓这些百姓来问罪,于是每天便做这样的事情:抓人,放人;放人,抓人;抓人,放人……到最后演变成即抓即放
百姓天天抓,牢里天天空。县宰也不是好忽悠的。既然你吕育敢违背我的命令,私自放人,那好,对不起,我要给你一点颜色瞧瞧了。按照厚黑学原理,人不黑腰包就不鼓。县宰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没有丝毫留情面,直接把吕育送进了阴曹地府。这一招可谓“黑”到底了
吕育走了,吕母不干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悲伤之余,她决定做一笔大买卖。散尽家里的千金换来民心
从此,吕家就成了救济院了。每天都有大量灾民往她家里挤。没多久,家当被她全部散尽了。然后,她又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惊天之举——乞讨。试想想,一个亿万富翁沦落为街头乞丐,产生的轰动效果可想而知。更何况吕母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沦为街头人,而是为了救济灾民
都说好人有好报,看到吕母的遭遇,灾民们纷纷捐钱捐物,都想帮她走出困境,毕竟她以前是他们的“救世主”。但都被吕母拒绝了,她是这样说的:“千金散去了,我并不想复还了。我们现在穷得都快饿死了,官府还要我们交税,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呢?我儿子不忍心昧着良心为县宰办事,结果白白丢掉了性命。纵观天下,昏君持政,庸官当道,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个世道哪里还有公道可言。各位壮士,各位父老乡亲,与其这样受官府欺凌,与其这样白白饿死,为何不站出来进行反抗呢?横竖都是一死,也要死得其所啊。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她的做法让人感动,她的演讲很是煽情,因此,她的号召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很快一支数百人的革命队伍成立了。此后,随着宣传口号的深入和扩大,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不久就突破了千人大关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率领革命军进攻了海曲城,很快就攻破了城池,抓住县宰砍首示众,一来为儿子报了血仇,二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海曲城便成为革命军的根据地,队伍进一步壮大,很快突破了万人大关
然而,正在革命队伍芝麻开花节节高时,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却因病去世了。此时新朝的军队趁机进行了猛烈的反扑。群龙无首,强敌镇压,眼看革命军有灭顶之灾。正在这时,琅邪人樊崇打出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口号,在莒县发动革命起义,吕母的众部便自然而然地归顺于他了,这支革命队伍随后注册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赤眉军
事实证明,樊崇天生具有领导才能,他很快带领赤眉军在梁国(今河南商丘南)一带大破王莽的新军,新军死伤达万余人,这是革命军最大的战果,大大地鼓舞了革命军的士气
随后,赤眉军一鼓作气,在无盐县(今河南商丘南)杀死王莽手下的超级猛将——更始将军廉丹,砍伤了王莽的侄子也就是太师王舜的儿子王匡,并且差点活捉了王匡。从此,新朝官兵听说赤眉军来了,便吓得望风而逃
在北方革命军的影响下,南方的革命军也成“燎原”之势,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注意此王匡非彼王匡)和王凤把饥民拉拢,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组成了革命军,他们注册的商标就以革命的发源地为名——绿林军
眼看革命军四起,蓄势已久的刘却并没有急着扯大旗进行革命。他还在默默地等待,不是坐等其他革命军的成功,而是等待压垮王莽新朝最后的那根稻到来的时机。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