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起草莽

英雄起草莽 出身平民的将领们明白,前程、富贵、跻身门阀士族行列,一切荣耀与梦想要靠军功去实现。每一路主将都坚信:我会第一个到达长安
王镇恶是箭头,担任主攻。因此,出发前,刘穆之特意在积弩堂做动员,勉励说:“昔年晋文王委任邓艾伐蜀,而今相公把伐秦重任交给你,自勉自强!莫要辜负信任。”王镇恶当即斩钉截铁立下军令状:“不克关中,誓不复济江!
刘穆之将他比作灭蜀的邓艾,这对壮志凌云的王镇恶来说,是不祥之兆。邓艾荡定巴蜀之后下场凄惨,有邓艾恐怕少不了钟会,难道真有人会成为钟会吗?历史惊人的相似,由襄阳向武关进军的沈田子不幸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王镇恶信心爆棚地率军出发。东晋前锋军团由两员大将指挥,除王镇恶外,还有檀道济。檀道济是一员勇将,跟随刘裕京口建义,转战南北,向来身先士卒,所向摧破。王镇恶想立功,檀道济不服输,两人各率一支部队进攻。王镇恶在北,檀道济在南,自东而西向洛阳攻击前进
两路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河南大平原飞速挺进,连战连捷。后秦国各地守将望风降服。檀道济进军更为神速,攻破新蔡,进克中原重镇许昌。沈林子水军自汴水入黄河,攻克仓垣,与王镇恶、檀道济会师成皋关
晋军合兵一处,马不停蹄,长驱西进,大败洛阳外围守军,俘虏秦军四千余人。檀道济直逼洛阳,守军投降。后秦援军震惊于晋军闪电攻势,不敢援救,坐看洛阳失守
晋朝旧都洛阳光复。晋军前锋军团一个多月转战一千多里,几乎将步兵当做骑兵用,此时刘裕的大军尚未从彭城起程
后秦土地接连沦陷,但皇位之争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镇守陕津防备晋军的皇子姚懿自称皇帝,姚泓忙派皇叔姚绍前往镇压
姚绍是关中名将,姚泓之所以千方百计从弟弟那边把他争取过来,就为他的军事才能。姚绍不负众望,一举平定姚懿之乱。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镇守安定的姚恢不满待在凶险北疆,以清君侧名义率镇民向长安进发。姚绍急急忙忙回到灵台阻击,好不容易杀死姚恢。此时晋军已打下渑池,进逼潼关
根据刘裕的战略布置,前锋诸军到达洛阳后,等待后续大军会合再前进。王镇恶见檀道济先入洛阳,夺了头功,又发现后秦内乱,认为潼关空虚,当机立断,违反刘裕战前布置,径直扑向潼关。檀道济、沈林子也不示弱,采用曹操破马超之计,北渡黄河杀向蒲阪,准备由此渡口处入关
姚绍率五万大军狼狈东归,抢在王镇恶之前到达潼关,借助潼关天险和蒲阪坚城组织起有效防御。也就是姚绍,换成别人,东一头,西一头,部队早已拖垮。姚绍再次凝聚起秦军斗志,击败了晋军进攻
王镇恶攻势受阻,檀道济、沈林子也分别在蒲阪和匈奴堡遭遇挫折。前锋军团的将领们这才感觉到形势不容乐观。他们的补给线拉得太长了,沈林子水军所带的给养不足以维持前锋军团旷日持久的战争。沈林子认为既然蒲陂有重兵把守,不宜再攻,建议檀道济向王镇恶靠拢,集中兵力打潼关
檀道济挥师渡河南下,与王镇恶合兵猛攻潼关,大败后秦军。姚绍不愧关右名将,不慌不乱,据险坚守,派军队截断晋军陆上和水上粮道
转眼到了第二年三月,晋兵军粮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刘裕的后继部队看不见踪影,士兵们恐惧不安
檀道济召开紧急会议,有将领提出舍弃辎重,轻军而退,与主力会合。沈林子按剑大怒,声色俱厉:“相公志清六合,今许、洛已定,关右将平,大事成功与否系于前锋。奈何沮乘胜之气,弃垂成之功!况且大军尚远,贼众方盛,即便退兵,走得了吗!下官授命先行,决不回头,今天这场仗我自己去打,不知你们这些君子有何面目去见相公旗鼓!
沈林子破釜沉舟,回到营地,下令填塞水井,焚烧营舍,率麾下数百名士兵攻打秦军西北营寨
几百人对几万人,有用吗?有用!打仗靠的是勇气,沈林子激发了晋军的斗志。晋军集体出动,猛攻敌营,大败秦军,俘获数千敌人
秦军连输数阵。姚绍仰仗人多势众,坚守不战。晋军诸将只得命人飞骑报告刘裕,请求派兵支援
刘裕大军已入黄河,可偏偏没法子赶路,因为河岸有拓跋鲜卑十万铁骑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