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的发迹

张汤的发迹 李陵出兵之后进展顺利,一路风雨无阻,很快抵达东浚稽山下,眼看寻不到匈奴人的影踪,李陵便把军队驻扎在龙勒水(蒙古土拉河)上。随后他做出了一个创举,将沿途所过山川地形绘成地图,命令麾下骑士陈步乐飞报朝廷
汉武帝极为重视李陵一军的活动,立即亲自召见。陈步乐虽是一名普通士卒,却生得一张利嘴,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将李陵出师以来的行动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总之,汉武帝听后怎一个喜字了得,他大手一挥,陈步乐立即被任为郎官
然而就在汉武帝和文武百官举杯相庆时,厄运已经降临到李陵的身上
原来,就在李陵在匈奴境内横冲直撞,引起了以且鞮侯单于为首的匈奴人的高度关注。眼看李陵一行游山玩水且不说,走走停停,到哪里都拿个夹板,涂涂画画一番,大有入乡随俗之势,心中那个气自然不打一处来
冷眼观察了一番后,对汉军的敌情已经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且鞮侯单于下手了,和对付李广利一样,他率倾巢而出的匈奴士兵,把李陵的五千步军围了个“严严实实”
直到这时,李陵才知道,过分自信过分冒险,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血气方刚的李陵感叹归感叹,但并没有后悔,对于他来说,能够带兵来匈奴潇洒走一回,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虽然汉武帝给他的兵马少了点,但这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立下战功是李陵此次深入匈奴的唯一目的。于是乎他在寻找匈奴人未果的情况下,放下行李,驻扎开来,每天顶着“秋老虎”翻山越岭只为画一幅画。画完了匈奴境地的全部,也就等于了解了匈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了这样的“军事路线图”,就可以为打击匈奴的“后来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因此,面对匈奴的包围,李陵的心里激情澎湃,全然没有一点畏惧的心理
且鞮侯单于眼看李陵的汉军才区区几千人,相对他数万大军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因此,包围李陵后,也并没有马上进行“围剿”和“屠杀”,而是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降”工作
李陵兵虽然少了点,势力虽然单了点,但信心却一点也不弱,面对匈奴的“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投降才是唯一出路”的阵阵劝降声,他满怀豪情地代表汉军回了一句:说投降未免太早了点,包围与反包围,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眼看李陵敬酒不吃吃罚酒,匈奴人野蛮的本性马上就显露出来了,既然言无好言,何须多言,来点实际的,开打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数万匈奴士兵对五千汉军,在人数上,汉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天时”上,汉军未战先败。但绝望中的汉军却拥有“地利”(汉军占据倚山之险)和人和(五千将士宣誓同生死)
面对敌人的进攻,汉军在两山之间的险峻之处布营,用运粮用的车辆设防,然后汉军执盾牌和弓箭手垫后,结果,雄风吹,战鼓擂,战马奔腾,胡笳刺耳,匈奴铁骑像狂风一般直向汉军阵地扑来,那气势绝非一个“酷”字能形容得了。然而,他们的酷并没有维持多久,冲在最前面的匈奴士兵都成了汉军射靶的对象,四个字:非死即伤
倒了一批又一批匈奴士兵,且鞮侯单于眼看势头不对,这几千汉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视,这才停止了“送死比赛”。于是采取了另一种聪明的办法:只围不攻
当年他的祖先冒顿单于在白登山对付刘邦就是“只围不攻”,但最终被狡猾的刘邦用陈平之计成功脱险。此时的且鞮侯单于只围不攻,却是不得已而为之。既然强攻不下,他只好退而等待了
等待什么呢?等待援军的到来,既然三万人拿不下五千汉军,那好,咱就再加三五万兵马,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果然,左右贤王带兵的迅速归来,使匈奴士兵的人数达到了八万之众,已是汉军人数十六倍有余
匈奴士兵在一天一天的增多增大(各地匈奴士兵集结过来),汉军却一天天地减少变弱(每天的伤亡难免)。眼看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李陵长叹一声,无奈地说了句:风紧,扯呼。(情况不妙,大伙撤啊)沉重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那么,李陵能够虎口脱险,胜利大逃亡吗?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