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梦魇

云中梦魇 培养了自己的人才,打造了自己的领导班子,刘炟首先要处理的是西域的事。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时,西域的求救信,虽然不抵万金,但也抵数百条人命。因为人事变动,此时已过去了好几个月了。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为此,刘炟召开了他上任后的第一次公卿会议,商量应对之策
会议一开始,大臣们便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很快形成了正反两派:救援派和反对救援派
救援派代表人物:司徒鲍昱
反对救援派代表人物:司空第五伦
第五伦前面我已经做了介绍,下面我们来看鲍昱
鲍昱出身于司隶校尉世家,其祖父鲍宣是西汉大儒名臣,一向敢于直言。对幸臣董贤、外戚王政君一家百般抨击。哀帝以侮辱丞相孔光为由将其投入狱中,后因上千博士弟子集体抗议,减刑出狱,但是秉性不移。王莽时再次将他下狱,惨死于狱中
鲍宣的儿子鲍永(鲍昱之父)虽出生书香官宦人家,但身负国恨家仇,在新莽末年毅然投身绿林农民起义,被刘玄任命为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更始灭亡后,光武帝任命鲍永为谏议大夫,后历任刺史、司隶校尉等职。鲍永平生十分痛恨官员欺压百姓和下属,他在任司隶校尉期间,以雷霆之势打击豪强,权贵对他恨得要命,但却无可奈何,因为光武帝支持他。都官从事扶风人鲍恢和鲍永一样,也是敢与权贵针锋相对的人,刘秀经常在朝中告诫说,权贵和皇亲们要赶紧收手,以避开“二鲍”
鲍永后来病逝于任上,儿子鲍昱开始被上党太守戴涉推荐为高都县长,后任沘阳县长,广有仁爱之名,政绩被荆州刺史上奏朝廷,被光武帝升为司隶校尉。至此鲍家祖孙三代(鲍宣、鲍永、鲍昱)都出任了司隶校尉之职
明帝初年,鲍昱出任汝南太守,在任上整治陂塘,兴修永久性水利工程,致使当地“人以殷富”。鲍昱在汝南太守任上,政声卓著,闻名遐迩,早就被刘庄盯上了,正好司徒王敏病死,当即将鲍昱提拔为司徒
刘炟上台后,鲍昱的职务没有变
考虑到两位都是超重量级人物。刘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他们进行了自由辩论。辩论赛开始后,两人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摘句,娓娓而谈,精彩纷呈
救援派司徒鲍昱首先发言,他首先说了救援的理由: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随后他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法阐述了这一观点,概括起来有二
一是排比:发生了这样激烈的军事斗争,如果我们将西域汉军抛弃,这样对外是纵容了蛮夷的暴行,对内是伤害了忠臣的忠心啊
二是反问:以后匈奴如果在边塞作乱,陛下还怎么派遣将领?谁还愿意为国家冲锋陷阵
随即,鲍昱作出了形势判断:耿恭和关宠两校尉都是百人军团,而数以万计的匈奴人来围攻他们,却久攻不下,这说明匈奴士兵外强内弱啊
最后,鲍昱提出了救援的具体方案:可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率领精锐骑兵二千人,多带旗帜,以加倍的速度日夜兼行,去解救急难。北匈奴的军队已是一支疲惫之师,一定不敢抵挡。这样一来,四十天之内,便能把西域的汉军成功解救归来
应该说鲍昱的演说是很精彩的,以至于他说完后,得到了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进行演说的司空第五伦也不甘落后,他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宜救援的原因:远水解不了近渴。理由是:这些年来,北伐匈奴,东征南越,南抵蛮夷,西开西域,致使百姓连年服事徭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苦了天下百姓,穷了江山社稷,长此以往,国家经济建设定然会因为征战而停留,陛下要明察啊!再加上国家新君初立,国事未定,更加不宜劳师远征
总之一句话,在扩张地盘和发展经济两大选择中,第五伦强烈支持经济建设
两大重臣各抒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刚上任的刘炟眉毛几乎愁到一起了,心里在感叹:难道是我无理了
刘炟很年轻,也很老到,他分析思考后,很快宣布了他支持的言阵——鲍昱。过程虽然是无理的(没有经过民主投票嘛),但决定却是正确的。再穷不能穷志气,再苦不能当孙子,再难不能降身份,再累不能丢面子,再混也要混出个人模样。于是,刘炟派征西将军耿秉屯驻酒泉郡,代理太守职务,作为后方策应;派酒泉太守段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郡兵及鄯善的军队,共七千余人前往救援,值得一提的是,前往敦煌求救的耿恭部将范羌也随着大军一同出发。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