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作孽,不可活

白作孽,不可活 唯一有点例外的,是静州守将任得敬,他善待了李合达的使者,还和这些人聊了很长时间
任得敬不想响应李合达,像他这种野心极大的人,就算造反的话也会自己造,怎么会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他早已敏锐地看出,李合达难成气候,对于他来说,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只要平定了李合达的叛乱,他就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获得仁孝的信任,以后再想往上爬,还会困难吗
所以他善待了李合达的使者,从他们口中探得了叛军的虚实,随后,他向仁孝上书说:“叛军皆是一群无谋短视的乌合之众,其中较有战斗力的只有契丹余部,可以将他们分化瓦解。陛下您只要下令安抚,宣布赦免叛军罪行并给予奖励,他们肯定会有人响应的。另外,夏州距灵州有五百余里,叛军主力现已在灵州屯兵两月,夏州肯定无备,我集结本州部队突袭,定可大获全胜。
很多史书上都说任得敬是个坏得掉渣的坏人,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仅仅足够坏、足够无耻,就可以屹立西夏政坛几十年不倒,其中还有十几年政由己出、为所欲为吗
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任得敬虽然是个坏人,却是个有能力的坏人
别人要么把叛军的使者绑了,要么拒而不纳,只有任得敬善待了这些使者,还与他们相谈甚欢,探知了叛军的虚实,这充分说明,任得敬比一般人都看得高,看得远
至于那封奏章更体现了任得敬的水平。在这封奏章中,任得敬先是分析了叛军的实力,指出叛军实乃乌合之众的事实,先稳住了皇帝,然后提出了自己对于朝廷平叛的建议,最后主动请战,捎带讲述了自己的战术(围魏救赵),整篇奏章一气呵成、滴水不漏,绝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写就的
任得敬的这封奏章无异于给原本人心惶惶的朝廷吃了一颗定心丸,所有人都认为,此次平叛非任得敬去不可
仁孝更是大喜过望,他刚登基几天,屁股都还没坐热,就遇到了这么大规模的叛乱,正急得手足无措,现在看到了任得敬的奏章,简直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怎能不激动?他当即命任得敬出师平叛,同时依任得敬所奏,对叛军施以招抚,将其分化瓦解
任得敬受命之后,立即开始行动。为麻痹敌人,他表面上装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实际上早已在暗中布置了。他先是派三百精兵前往夏州,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干掉了沿途所有的叛军烽火台守备兵士,随后,他以精骑五千直扑夏州
由于事发突然,又缺乏预警,夏州叛军毫无准备,只能仓皇应战,任得敬轻而易举就击败叛军,攻破城池,俘获了李合达的家属,夏州宣告平定
此时李合达还在围攻灵州,他听说大本营夏州已失,自己的老婆孩子都被俘虏,心里一下子就乱了套,急忙撤围回援。此时任得敬的分化瓦解策略开始起作用了,李合达的部下开始四散逃跑,最有战斗力的契丹余部也看出了李合达难免失败,全都离他而去
李合达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无论如何,总要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抢回来吧
他最终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因为他刚赶到盐州,就碰到了前来找他的任得敬
接下来的事情就没什么悬念了,李合达兵力很少,士气低落,而任得敬兵精将勇,士气高涨,李合达如何能打得赢
战斗的结果是李合达以惨败收场,他本人见势不妙,立马掉头狂奔。到了黄河边,本想渡河而逃,可仓皇间难以寻找船只,只能干着急。部下一看都到这儿上了,跟着李合达只有死路一条,干脆弃暗投明算了。他们砍下李合达的首级,投降了任得敬。闹腾了半年的李合达叛乱,至此宣告平定
从任得敬平定叛乱的这一系列动作来看,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任得敬绝对熟读《三国志》,至少也对其中的《吕蒙传》烂熟于心,因为再明显不过了,任得敬平叛的过程简直就是当年吕蒙偷袭荆州的翻版,甚至连具体的战术实施都大同小异,要说他没看过《三国志•吕蒙传》,真是鬼才信
相比而言,李合达就差得多了,他不仅没看过《三国志》,而且估计连吕蒙是谁都不知道,不然怎么会犯解灵州之围回救夏州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李合达在听说夏州已失的情况下若不回兵去救,即便攻不下灵州,至少也能成功跑路,不至于连命都保不住
谁说学历史无用?关键时候,它或许能保住你的命。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