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战场

自古英雄出战场 前面已经说过,为了汉朝利益,公主18岁嫁到乌孙国。她生子、参政、夺权,一生嫁了三个乌孙王,把该做的都做了,当真做到了“鞠躬尽瘁”
她一共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元贵靡,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才,曾被翁归靡立为王储。次子名叫万年,风华正茂时候,作为特派生在京城长安“留学”。年老的莎车国国王在长安见过万年,十分喜欢这个年轻人,称其是不可多得的少年俊杰。莎车国的民众当时都很识时务地想找汉朝为“依靠”,而乌孙是当时西域最大的国家,再加上万年是“汉乌”的杂交产品,而且莎车国王当时又“无后”,因此,万年在他死后“理所当然”地接任了莎车国王
万年上任后就显示出不凡的政治锋芒,励精图治,极力摆脱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闻知后十分震惊,派出特使在莎车国王廷内部挑拨离间。事实证明,匈奴的离间计很快就成功了。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征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万年在这场政变中壮烈牺牲
新任莎车国王呼屠征派出使者向他的周边国家宣称,北道诸国属匈奴,南道诸国应听从他的指挥。莎车与匈奴已结成联盟,由鄯善西去的道路已被他们垄断,要想去西域,须得留下买路钱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冯奉世没有慌张,而是很镇定地找来副使严昌,两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最后两人达成以下共识:莎车国内发生政变看似小事,实是不可不查的大事。如果不及早铲除立足未稳的莎车新王,势必养痈成患,难以制伏,以致危及整个西域的稳定和安全
达成共识后,两人的眉头锁得更紧了。问题来了,要想镇压莎车,必须要有军队,调动军队又需要上报朝廷,路途遥远,一来一往,非朝夕之事。时间一长,边境形势会更加严峻,只怕到时会一发不可收拾。看来回国搬救兵这条路是行不通了。最后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只能是“就地取材”了:从附近各国去“借兵”,组成“联合部队”去平莎车的叛乱
“要是各国不肯借兵呢?”严昌问
“以汉朝的威名和实力,这兵他们是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冯奉世答道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仅凭我们两个人的力量,他们不借我们也没办法啊!”严昌继续问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难道我们就不能假传圣旨,以汉朝的名义向他们借兵?”冯奉世答道
“怎么个假传法?”严昌第三问出炉
“我有‘尚方宝剑’在此。”冯奉世说着把从朝中带来的符节通知拿出来,胸有成竹地道
事实证明,冯奉世料想得果然没有错,因为有“尚方宝剑”在手,不久借到各国联合军一万五千多人,以南北夹击之势共同进攻莎车。新任莎车王呼屠征毫无防备,还没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其都城就被攻破了。呼屠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学项羽当年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莎车国之乱瞬间平息,冯奉世将呼屠征的头颅和平定莎车国前因后果的“报告单”送给朝廷。汉宣帝见到报告后十分高兴,当即召见前将军韩增,赞道:“真的很庆幸将军推荐到了这样的好人才啊!”(《汉书·冯奉世传》:贺将军所举得其人
随后,冯奉世在“还兵”给各国后,继续他的“西游”。他因为在莎车一战成名,一路风雨无阻直抵大宛。大宛此时对他的大名“久仰”已久,因此进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冯奉世在顺利地完成了使命回国时,大宛王赠送“龙马”(长得像龙的马),表示与汉朝的友好之情
冯奉世荣归长安,汉宣帝很是高兴,众大臣此时都很识务地联名上疏,说冯奉世不辱使命,有功于国,理应封官加爵以示嘉奖
这正合汉宣帝的心意,就在他要批上一个大大的“诺”字时,少府萧望之出现了。他语出惊人,开门见山地道:“皇上要对冯奉世加官晋爵,臣不同意。
他随即提出了不同意的理由:冯奉世擅自发动小国之兵,虽有“平乱”之大功,但是“只能远观,切勿模仿”,如果加封冯奉世,将来他人出使时贪功趋利,也“模仿”冯奉世的方法,“假传圣意”私自动用兵马,在万里之外为求功名而与他国寻衅滋事,那样就会惹出很多是非来,所以臣认为不应给冯奉世加官晋爵
汉宣帝认为萧望之说得也有道理,但冯奉世的“功绩”也不能全抹杀,于是,又来了个“折中主义”,对冯奉世只加官不晋爵,提升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