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之计

陈平之计 皇帝的老子葬礼安排得自然很隆重了。因此,朝中的大臣自然也就都要来参加了。陈豨也收到请柬了。收到请柬后,他就犯难了。他心就想了,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该去呢?如果去了会不会有危险呢
这时他的部下就提醒他说:当初刘邦就是利用狩猎的机会把韩信擒住的。这次既然刘邦对大王您已产生了怀疑,你去参加葬礼肯定凶多吉少啊!是啊!这么说来那是不能去了。既然不能去,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造反
公元前197年9月,陈豨与王黄、曼丘臣等人把汉朝的大旗给撤下了,正式换上一面新旗帜,造反
陈豨自立为代王,发兵攻打赵、代之地。但刘邦早有提防,于是乎他草草办理了父亲的葬礼,然后亲自带着大军来平叛了。刘邦的大军走到代地附近(邯郸),他就下令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他在这里做了三件安抚人心的事
1.免去丢失了二十多座城池的常山太守与太尉的罪刑,并且继续重用他们为常山太守与太尉,火速灭敌
2.在赵地找了四个壮士,封他们四人为将,赐一千户封邑。让他们充当先锋队,为其他各路大军的到来赢得了宝贵时间
3.花费大量的RMB去收买王黄和曼丘臣的部下,在金钱效应的带动下,让王黄和曼丘臣两人几乎成了光杆儿司令了
做了这几件事后,刘邦采用了武侠中最为经典的武功战术:以静制动。面对刘邦的不“动”,陈豨却坐不住了,他开始行动了,他把他的部下分成了三路来和刘邦展开对战
1.王黄、曼丘臣带兵一千屯扎曲逆(只有这么多人可派了,谁叫他手下的士兵纷纷倒戈到刘邦那里去了)
2.张春率一万人渡过黄河攻聊城,侯敝负责接应
3.赵利守东垣,另勾搭上韩王共同进军
“敌不动,己不动,敌一动,己先动。”这是武学中的至理名言
看似刘邦在邯郸静悄悄得很,但陈豨刚刚行动,刘邦也行动了。刘邦采取的最稳妥也是安全实惠的办法:瞄准目标,各个击破。刘邦针对陈豨进行了如下部署
1.郭蒙及曹参迎击聊城,对付张春
2.樊哙来对付侯敝一路
3.灌婴去曲逆,目标直指王黄、曼丘臣
4.柴武负责去平定韩王
刘邦自己亲自率大军,任郦商和夏侯婴为大前锋,直逼东垣
以上是刘邦针对陈豨而出的招。而除此之外,刘邦派了周勃去偷袭赵地的城都(陈豨的老窝)。事实证明,刘邦果然是出色的军事家,以牙还牙,双方对阵的结果是汉军全线告捷
周勃不负众望,他的大军以最快的速度荡平了武郡,动摇了陈豨的根基。接着,捷报频传:郭蒙大败张春;樊哙平定清河常山,斩杀了侯敝;灌婴更是威不可当,赶走了王黄和曼丘臣
面对各路大军的全线胜利,刘邦亲自坐镇的这一路同样不甘落后,他们也顺利拿下了赵守利的东垣城。对陈豨打击更大的是,王黄和曼丘臣被灌婴打败,押送给了刘邦,免去了刘邦一番“相思”之苦。对待甲级战犯,刘邦不再心慈手软,马上把这两人送上了断头台
而此时唯一不明朗的就是柴武对韩信这一路了
韩信投靠匈奴后,心里并不很快活。他虽然也得到了冒顿的重用,但再多的钱财也不能消除双方血性上的差异。更要命的是,他忍不住思乡之情了。都说叶落归根,他也早已过了不惑的年龄了,想到自己的下半辈子将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心里那是啥滋味,谁也说不清
也正是因为这样,接到陈豨的求救信后,他便决定南下支援,顺便回到中原去看看。然而,这一看,又看到了什么呢?他刚刚出发,就看见他的一个故友。这个人的名字叫柴武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刘邦的故意安排,两个昔日的好朋友此时却在战场上相遇了。两人眉目传情了一阵,并没有交手的意思。双方就此僵持着
但很快柴武的仁慈之心就消除了,因为这时其他各路大军已频频告捷了。唯有他这一路还是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
“如果主子将来怪罪下来,我的乌纱帽就不保了。我岂能为了友情,而葬送了美好的未来?”柴武想到这里,拔出身边的剑,一剑斩断自己的衣袍
既然此情无计可消除,那我就来个割袍断义好了。柴武割袍断义后,老友的情义才下眉头,计谋就上心头了。当然,说是计,也是最简单的计谋而已,因为柴武只不过来了个突然大撤军
本来叙旧的好朋友突然走了,韩信心里很是失落。于是他马上决定去追击。当然,他此时追的目的也不再想跟柴武重修于好,而是想捉住他去向冒顿请功
可惜,事实证明,韩信没有经过大脑的这一举动是很不明智的,他追啊追,当追入一片丛林时,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中了埋伏的韩信被好友柴武亲手斩于马下
而陈豨此时早已如丧家之犬逃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去当冒顿的走狗去了。至此,陈豨的造反宣告失败。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