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 汉景帝挥泪斩了晁错,并没有换来刘濞等人的“停火协议”,他终于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的反叛不是因为反叛而反叛,而是因为想反叛而反叛。他知道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七国之乱已是不可能,于是当袁盎极其狼狈地逃回来时,他便对“平乱大元帅”周亚夫下达了“进军”的命令
此时周亚夫早已屯兵灞上严阵以待,接到汉景帝的命令后,经蓝田出武关,迅速向军事重地荥阳进军
而此时吴、楚两国联军已把梁国围得水泄不通,梁国的军事要地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也被吴、楚叛军攻克。梁王刘武只好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得知周亚夫的军队到了荥阳后,刘武自然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了,于是派人去向周亚夫求救
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周亚夫居然对刘武的求救进行“冷处理”,既没有说救,也没有说不救,总之四个字:置之不理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但对刘武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眼看自己的一封封“求救信”都如牛泥入海般毫无音讯,刘武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乎,接下来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奇观,睢阳城外炮火纷飞,睢阳城内刘武却愤而挥墨,当然,这封“求救信”不再送往如牛泥入海的周亚夫那里,而是直接送到了长安的汉景帝那里,书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周亚夫见死不救,视人命如草菅;刘武危在旦夕,皇上务必救我。
汉景帝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平时虽然还没有对他好到“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的地步,但好歹有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美妙时刻。因此,接到刘武的求救信后,他马上给周亚夫下达了“速去救援梁王,不得有误”的命令
事实证明,周亚夫就是周亚夫,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接到汉景帝的圣旨后,他非但没有“进军”,反而来了个“退军”,他公然置杀头之罪于不顾,向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后撤。到了昌邑后,他便筑垒自守,像一只缩头乌龟一样,躲在那里再也不敢出来了。结果汉景帝的“进军令”和梁王的告急书交相辉映,如雪花般飞过来,周亚夫都视而不见
当然,我们如果把周亚夫想成一个懦夫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都说虎父无犬子,周勃英雄一世,他的儿子自然也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况且作为汉文帝托孤之人,周亚夫没有点斤两,他能被汉文帝的慧眼相中吗?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有原因的,他早已做好了平定七国叛乱的详细军事计划
首先是周亚夫具有独特的军事战略眼光。七国叛乱后,他的目光不是停留在被刘濞等七国联军所包围的睢阳,而是另一个叫“阳”的地方——荥阳。荥阳有多重要,我们在楚汉之争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项羽和刘邦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说白了就是围绕荥阳争来争去,最后得荥阳者也得了天下。而周亚夫接到正式开火的命令后,二话不说,目标直指荥阳,而且他并没有按正常的行军路线,用“直达”的方式去荥阳(事实上,反军早已在这条路上设了层层阻碍),而是以“迂回”的方式绕道右行,走蓝田、出武关、至雒阳、入武库,最后成功抵达荥阳,从而把这个军事要地牢牢地控制在汉军的手里。可见周亚夫的确不愧是一代军事天才,对战争的敏锐力超强
当然,这个荥阳既然这么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何“先发制人”的刘濞不先下手为强呢
事实上,刘濞举兵时,他手下一员年轻且富有朝气的将领桓将军便这样劝过刘濞。他说吴国步兵多,有利于崎岖的险恶之地作战;汉朝军骑兵多,有利于宽广的平原之地作战。大王应扬长避短,在行军的过程中,可绕开经过的城市不去进攻,一直向西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夺取武库的武器库,霸占敖仓的粮道,占领荥阳这样的军事必争之地,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以此号令天下诸侯,大事可成也
应该说桓将军的建议和周亚夫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刘濞在征求一些老将的意见时,众人都以“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兵法”投反对票。最终刘濞也认为攻城拔寨方显英雄本色,于是率兵在梁国一座城一座城地攻打。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至少效果显著,梁国除了睢阳这个刘武的老窝还在顽强死守外,其他的重城包括军事要地棘壁在内都已签了“城下之盟”
然而,刘濞直到兵败如山倒的时候才知道,他在梁地取得局部胜利的同时,早已失去了整个战略的全局
因为战略眼光的不同,最终受害的便是刘武。他此时被围在睢阳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恨不得生剥周亚夫的皮才解恨,然而,他不会明白,周亚夫这样退兵是有目的的。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