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人生无常 废帝

第二十一章 人生无常 废帝 我们常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这个故事的典故出自西汉的名将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少年时仰慕将帅而爱学兵法,并且留心边防事务。最初以“良家子”身份参军当骑兵,后因善于骑射调入羽林军(皇宫卫队)中。他的发迹史极为特别,这里不妨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在卫青、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一手打造的“后双子星座”中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太想证明自己,太想表现自己,结果适得其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在对匈奴的“军事打击”中,他因为犯了“孤军深入”的兵法大忌,结果被匈奴的右贤王围了个“铁桶阵”。就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一个人走到了李广利面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匈奴只围不攻,是想通过饥荒这样的办法逼使汉军投降啊!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汗,怎么能坐以待毙呢
一筹莫展的李广利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般,双手紧紧抓住赵充国粗糙而硕壮的双手,放下“高贵”的身份直接就问该怎么办
赵充国说,目前摆在汉军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生路,另一条是死路。不知道将军愿意选择生路还是死路呢
“好死不如赖活,当然是生路了。”李广利此时心里直叹“生命诚可贵”啊
有了李广利这句话就足够了,接下来看赵充国的表演了。他是这样说的:要想走生路只有拼死突围、死里求生,要想走死路只有缴械投降
李广利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赵充国的意见,并任命他选拔一百名壮士组织突围,于是一场“士兵突击”马上上演。赵充国不负众望,是夜,他手提环手刀,一马当先,带领百余精锐如离弦之箭奋勇杀出。李广利率领大军掩杀在后。匈奴见汉军顽强突围,马上进行了“反突击”。赵充国领兵冲杀在前,好生骁勇,所到之处,莫不披靡,两军酣战良久,汉军血战突围,充国虽勇,然匈奴甚众,身亦负伤二十余处
福大命大的赵充国并没有死,尽管他身上已是伤痕累累,但收获却是很大的。因为这件事被“两耳都闻天下事”的汉武帝“闻”到了,于是,这个一国之君来了个单独召见,结果“眼见为实”,在“英雄,英雄”的赞叹声中,提升他为中郎(皇帝的侍卫官),随后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军队幕僚的长官)
赵充国的血没有白流,他终于迎来了“云开见月明”的时刻。就在众人皆以为赵充国从此仕途不可限量时,“年度新人王”赵充国却让人大跌眼镜,不但没有大红特红起来,相反,随着时光的消逝,开始慢慢淡出众人的视线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赵充国已从翩翩少年变成了垂暮老人,似乎他的一生注定就将这样过完时,汉宣帝的上任,却给了这个“老骥伏枥”的赵充国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
公元前63年,羌人叛乱,他们强渡湟水,占据了汉朝边郡地区。当然,他们既然敢冒犯,自然是有备而来:为了“造反”,羌族两百多位部落酋长会盟甚至因此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仇怨,交换人质,订立攻守同盟条约,成立了“西联盟”
汉宣帝此时没有了霍氏家族的羁绊,正是雄心勃勃想“建功立业”的时候,听到这一消息后,第一反应是惊(惊讶小小的羌人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第二反应是怒(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宣战和蔑视)。于是,他叫来一个人商量对策,这个人便是当年因“伤痕累累”而发迹的赵充国
事实证明,汉宣帝没有看错人,尽管此时的赵充国已是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但赵充国并没有“老”,面对汉宣帝的殷殷期待,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详细地分析了羌族的情况以及与匈奴的关系,指出他们“解仇交质”是很危险的信号,如果再与匈奴勾结在一起,组成“西北大联盟”,到那时只怕就不是“虎视眈眈”这么简单了
他给汉宣帝的建议归纳起来只有两点
1.全民总动员,立即让边防各部队做好战备工作,防御和反击一个都不能少
2.派出“间谍”马上去羌族地区,在阻止羌人和匈奴的“西北大联盟”的同时,使用反间计和离间计,把羌族各部的“西联盟”搞得再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
面对赵充国的“金玉良言”,汉宣帝头点得像鸡啄米似的,在说“喏”之前,还加上了这样的修饰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随后他把“间谍”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光禄大夫义渠安国
事实证明,汉宣帝这次走对了政治路线,却选错了人。间谍任务很简单明了,只有“离间”两字,所谓离间,一个是“离”,另一个是“间”,而我们的义渠安国显然是对这两个字理解错了,他进行的不是离间,而是一手制造了“离奇”的“焚尸门”事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