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根木头成功地拉回了原本站在悬崖边的刘炟,马太后在感叹这得益于对儿子的早期教育好的同时,决定将教育进行到底,让马氏家族的思想观念转变得更彻底些,在作风上更硬朗些,在姿态、心态、行为、言辞上要更低调些,总之一句话:整个马氏外戚集团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久,马太后诏告天下:“马氏家族及其亲戚,如有因私事请托郡县官府,干预、扰乱地方行政的,应依法上报、处置,绝不姑息养奸。
事实证明,马太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拿母亲说事儿。马太后的母亲和他的父亲马援一样,早就归西了。马太后想拿死去的母亲说事儿,这个难度挺大,除了梦里可以偶尔述说一下,其他场合可能还不好说。但马太后的说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母亲的坟上说事儿。因为马太后的关系,母亲下葬后,坟堆得又气派又高,用“故垒西边”来形容也不为过。当然,这原本是属于个人的“私事”,不能算是个事儿。但此时为了作风建设的需要,马太后却拿母亲的坟开刀,她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说邪不胜正;但如果坟高一尺,国高一丈那可不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最后令她的哥哥卫尉马廖等人将母亲的高坟削减成低坟。拿母亲的坟说事儿,细微处见工夫,马太后再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据说,这件事之后,刘炟对马太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呀,现在不光怕你,我还怕你妈。马太后问原因,刘炟答:你不是说,谁要是不听你的话,你妈和你爸就把他带走
二是拿家规说事儿。马太后对马家亲属和亲戚采取三步走,凡是行为谦恭正直的,马太后进行奖赏——赏赐财物和官位。有三个亲王车马衣服很朴素,太后知道后,大加赞赏,每人赐给钱五百万;凡是犯了微小的错误,马太后进行“单兵教练”——教育和谴责;凡是那些不遵章守纪的,犯下大错误的家属和亲戚,马太后就干脆进行“除名”处理——将他们从家族名册中取消,直接遣还回乡,以后便是陌路人了
三是拿起居说事儿。与此同时,有空闲的时候,马皇后也没有闲着,她在编著一本叫《显宗起居注》的书。“起居注”说白了就是记录皇帝言行的书,马皇后亲自操刀编著,一是怀念汉明帝,二是告诫汉章帝。而在书中,马皇后经常“假私济公”,凡是与马家有关的人或事都尽量“淡化”,譬如说她特意删除了自己兄长马防在刘庄病危期间侍奉医药的情节。总之,她觉得这些不删,就有点像为自己马家立传写书一样,心里过意不去。当然,马皇后不会料到,她的“不经意”之举,居然创下了三个第一:一是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著作;二是为后世开创了“起居注”这一新的史书体例;三是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史家(马皇后开始写史比班昭补写《汉书》早了二十多年)
然而,马太后的德化并没有彻底感化刘炟。建初四年(公元79年),也就是刘炟登基的第四年,全国农业获得了丰收,边境也太平无事,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汉章帝刘炟高兴之余,还想弄个“双喜临门”,于是乎,又将三个“木头舅舅”封侯的事儿提上了日程
和前两次一样,这一次太后依然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坚决反对的立场。而三个“木头舅舅”在马太后的感化下也不再是“木头”脑袋了,也公开发表了辞让的宣言
都说事不过三,既然这一次汉章帝刘炟再一次提封侯的事,肯定是有备而来,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果然,面对马皇后和“木头舅舅”的阻力,这一次,刘炟来了个“一意孤行”,坚持要把三个舅舅封侯
眼看木已成舟,马太后除了感叹“皇命不可违”外,还将三兄弟召来,进行了受封前的训诫:“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恭谦克己,兢兢业业,只望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们生活得好一些,以不负先帝的遗愿。希望各兄弟也能共承此志,使归天之日,无所遗恨。
随后,马太后对章帝说:“我年青时只知读书,今虽老了,也懂得滥封外戚的弊病,你为何不听我的劝诫,让我抱恨终身呢?”此后,马太后退位归家,不问政事
这年4月19日,刘炟将马廖封为顺阳侯,将马防封为颍阳侯,将马光封为许侯
幸与不幸原本就只隔着一扇门,数尺之间而已。幸运的是,马家兄弟终于咸鱼翻身,从此开始大展身手了。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退居二线”的马太后还是“抱恨终身”了,她走过了人生的四十一个春秋后,不幸病逝
而刘炟对这位“继母”给予了最后的补偿:一是赐马太后谥号为“明”(意思是贤明的太后);二是把马太后和汉明帝合葬于显节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之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马太后死后应该可以安息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