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松的下场

梁松的下场 汉朝对北匈奴动了武,北匈奴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马上组织人马,开始了反击。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北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渔阳郡(今北京密云之南),一场边疆大战拉开了序幕。北匈奴原本势在必得,然而,他们不会料到,他们此番并没有讨到好果子吃,因为他们遇到了廉范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赵国将军廉颇的后人。汉朝兴起,因为廉氏家族是豪门望族,朝廷把他们从苦陉(地名)迁到杜陵。世世代代驻守边境,有的死后埋葬在陇西襄武,所以在杜陵做官。他的曾祖父廉褒,在汉成帝、汉哀帝时期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廉丹,王莽时期担任大司马庸部牧,都在西汉时期有名望;廉范的父亲遭遇战乱,死在蜀汉地区,廉范于是流离借居在西州。西州平定以后,回到故乡。十五岁时,告别母亲到西州接回父亲的灵柩。蜀郡太守张穆是廉丹的老部下,于是送给廉范许多财物,廉范都没有接受,和他的门客徒步背着灵柩回到葭萌。所坐的船碰到礁石沉没,廉范抱着灵柩,一起沉到水中,众人被他的孝心感动,用杆子把他钩上来,经过精心治疗救护才幸免于死。张穆听说以后,又派人骑马带着先前送给他的财物追赶廉范,廉范又坚决推辞了。他回到故乡安葬了父亲灵柩,守孝完毕,到京城拜师学习,侍奉博士薛汉
京兆、陇西二郡都请他做官,廉范都没有接受。永平初期,陇西太守邓融准备礼物征聘廉范为功曹,恰逢邓融被上级审查,廉范知道邓融不好解脱,打算以自己的能力救他,于是托病要求离开,邓融不明白他的意思,非常怨恨他。廉范于是向东到了洛阳,更名改姓,请求担任廷尉的狱卒。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关在监狱。廉范于是得以在他身边侍奉,尽心尽力,非常勤劳。邓融奇怪他长得很像廉范,于是对他说:“你怎么长得像我从前的一个部下?”廉范斥责他说:“您因为困窘看花眼了!”不再跟他说话。邓融因病被押解出去养病,廉范跟随并尽心侍奉、赡养他,直到邓融病死,都没有说明身份。之后,廉范又亲自赶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安葬完毕才离开
后来廉范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官吏告诉了皇帝,大怒,召廉范入宫,质问并斥责他说:“薛汉和楚王一同密谋,惑乱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员,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殓,为什么?”廉范叩头说:“我愚蠢粗鲁,认为薛汉等人都已认罪被处死,忍不住师生的情谊,罪该万死。”皇帝才稍稍息怒,问廉范说:“你是廉颇的后代吗?和右将军廉褒、大司马廉丹有没有亲缘关系?”廉范对他说:“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皇帝说:“难怪你有胆子敢这么做!”并赏赐他。廉范因此出名,被推荐为秀才,几个月后,升任为云中太守
然而,廉范不会料到,就在他升任云中太守不到几个月的时候,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了。北匈奴为了报复汉朝,派大军来侵犯边塞,烽火连天。按旧例,进犯的敌人超过五千,就应该写信给邻郡求救。部下都把求救信写了,结果廉范说,一群乌合之众,自己可以搞定,不用写信求援。说完,亲自率领士卒去御敌。因为敌众我寡,廉范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是双拳敌不过四手
俗话说,得道者天自助也。就在廉范的军队陷入危局时,老天似乎被廉范的精神所感动,来帮他了。这时老天来了个闭门羹——天黑了。面对天赐来的良机,廉范没有让机会白白地溜走,立即使出了三十六中的一招——疑兵之计。具体操作如下:让士兵们各自绑两个火把,举在头上,军营中就像繁星,总之,汉军就像是在闹海——惊天动地
匈奴人远远看到火光很多,以为汉兵救援部队来了,很震惊,打算等到天亮便出发——撤退
然而,当天夜里就在匈奴人休整时,廉范却没有闲着,他杀牛宰马,犒劳三军。待到天快亮时,廉范率军队一起冲杀出来,以雷霆之势,眨眼间便斩杀了敌军数百人
匈奴人大为震惊,吓得赶紧撤退。战场上人多马杂,如果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撤退,要想全身而退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就在撤退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仅此一项便死伤一千多人。退回去的匈奴人痛定思痛这才想起来,云中郡一直是他们的“伤心地”。二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入侵中原时,就在云中郡栽了个大跟头。那时的云中郡太守是飞将军李广,再往后是魏尚,他们两人的成功反击,打得匈奴人此后总是绕开云中郡
祖先们都不敢来犯云中郡,而他们现在却来犯,虽然此时早已物是人非,虽然当年的李广、魏尚,如今变成了廉范,但结果是一样的。江山各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碰了这么大一个大钉子,再回想起云中的梦魇之处,北匈奴人心里的阴影越来越强,从此,再也不敢来犯云中郡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