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力倡均田

4、力倡均田 坦白的说,李哲是个没有野心的人,他不像二哥李贤那样具有强烈的权势欲,从性格角度分析,他更像大哥李弘
从登上帝位、被废黜外贬到最终被召回洛阳,李哲足足等待了十四年的时间,十四年的时间已经使李哲由一个为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曾经的锐气已经被消磨殆尽,在房州那狭小的天地里,李哲犹如一只被困住的飞鸟,纵有一双翅膀,也无法飞出母后为他画的牢笼
之所以说李哲没有野心,是因为他本不应该是皇位的继承者,要不是二哥李贤犯下谋反大罪,李哲的一生早已经被钉在王爷的身份上
不过,欢乐的时光很是短暂,强势的母后无情的将他废黜,在那种环境下,李哲只能被迫接受,综合被废的十四年时间,李哲可以说是一个得过且过,胸无大志,品质不坏的好人,在房州的日子里,最初他最盼望的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到洛阳
对于这个愿望他曾经无限期盼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绝望了,因为洛阳城里已经成为刀光剑影的战场,胆小的李哲的愿望最终转变成了在房州能够善终
李哲的愿望是否过于低级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那个李唐皇室被屠杀殆尽的腥风血雨岁月里,李哲能够保住身家性命已经很知足了,大哥李弘、二哥李贤的下场,始终深刻印在李哲的脑海中,他生怕有一天会从洛阳传来赐自己死罪的消息,所以他努力逃避着,甚至每天出门都不敢向洛阳城的方向去张望
回到洛阳看来已经不可能,至于曾经的那个皇位嘛,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那就是:别再想了,洗洗睡吧
李哲就是在一种诚惶诚恐的状态下,在房州度过了十四年的时间,虽然身边有妻子韦妃的精心照顾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但李哲丝毫感受不到快乐,在他的心里只有痛苦、恐惧、彷徨、犹疑等一系列的情绪
可是,终于有一天先前的一切全都被打破了,当徐伯彦站在李哲面前宣读武瞾召回他回洛阳的诏书时,李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甚至当徐伯彦读完诏书后,李哲竟然忘记说“谢皇上隆恩”这句话
“庐陵王!庐陵王!还不快谢恩啊!”徐伯彦见李哲没有任何反应,赶忙小声的提醒李哲
李哲这才恍然大悟,赶忙叩头高声喊道:“谢皇上隆恩”
而当他再抬起头来,激动的泪水早已经是布满他那饱经沧桑的面庞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二十八日,阔别了洛阳城十四年之久李哲终于回来了,当车马进入洛阳城后,李哲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店铺,依然是十四年前自己离开时的老模样,一切都没有变,唯一变了的就是自己的眼角早已经布满皱纹,以及那脆弱不堪的心灵早已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
李哲的归来没有丝毫的声息,回到皇宫中就被武瞾藏在了寝宫,很多大臣对于李哲的归来全然不知,当然知道的人还是有的,狄仁杰就是其中的一个
对于李哲归来的方式,狄仁杰向武瞾提出了异议,认为未来的太子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归来,的确有些寒酸,实在不利于李哲未来对朝政的掌控,他认为应该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将李哲风风光光的接近皇宫,对于狄仁杰的建议,武瞾同意了
三月三十日,武瞾让李哲重新回到洛阳南门,然后用隆重的仪式将李哲重新迎回宫中,半年后立李哲为太子,并恢复了他本来的名字李显
无论怎样,李显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回来了。不过与李显这边的高调回归相比,朝廷中的另一个人却失落至极,这个人就是武承嗣
曾经没有任何野心的他,随着姑姑开创的新时代,他终于做起了皇帝的美梦,为此他足足等待了八年,这八年中他尽心竭力的侍奉姑姑,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只盼着有一天姑姑能够立自己为太子,可是随着李显的回归,曾经的美好愿望终于化成了南柯一梦
毕生的努力顷刻间化为乌有,让武承嗣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最关键的是武承嗣并不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就是这一点最终要了他的性命
终于,在李显回来的四个月后,武承嗣由于化解不开内心的积怨,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带着无尽的遗憾,吃下了伸腿瞪眼丸,一命呜呼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坦白的说,在对待立嗣问题上,武承嗣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归根到底武承嗣的命实在不好,所以只能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武承嗣的结局和李哲的转运,在当时看来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是武瞾的最终决定,而表面看起来促使武瞾最终下定决心将帝位传给儿子的是狄仁杰、吉顼等诸多大臣的努力。但我们不禁要问,历经诸多政治斗争、内心无比坚毅的武瞾难道真的仅仅凭借几个大臣的劝谏就下定决心吗
当我翻开泛黄的史书,仔细研读时,我发现事情远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