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吧,少年

向上吧,少年 然而,桓谭的死并没有唤醒刘秀对谶语的迷恋。刘秀一生注定要把谶语进行到底,而且把谶语化为实际行动了——封禅
封禅祭源于中国古代祀拜天地的一种仪式,封为报天,禅为报地。封禅泰山,求仙而谋长生之道,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以此拉开了封禅的序幕
而第二位封禅泰山的人便是汉武帝。汉武帝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他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在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封禅之礼便行了8次之多
而第三位封禅泰山的便是光武帝刘秀。关于他封禅泰山,说来还有一点儿戏剧性的变化
转眼到了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刘秀乘车去东方各郡去巡视。大臣们见刘秀兴致正浓,为了讨好刘秀,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陛下,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一旦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应该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政绩。陛下即位已三十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理应当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但此时的刘秀却摆摆手道:“我虽然当了三十年皇帝,但干得并不咋的,天下黎民百姓还怨声载道!《论语》云:‘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我不是你们的这些阿谀奉承的马屁功夫能够欺哄的!如果有哪个郡县政府敢于从遥远的地方,派遣官员前来祝寿,或是歌功颂德,讲些赞颂虚美之词,我一定会处罚他剃光头发的髡刑,放逐他到边疆开荒垦地,让他切身体会到天下百姓辛劳的真实情形。
大家见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吓得赶紧“封口”,再也不敢提封禅之事了
当然,如果你认为刘秀对封禅一事心硬如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的内心中,何尝不想像前辈古人一样,勒石记功?但问题是,他作为君王,在封禅之前又必须先“作秀”一番,这是高明帝王的惯用伎俩
然而,因为刘秀第一次对封禅秀过了头,提出的“封口令”令大臣们心有余悸,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对封禅噤若寒蝉,这不由得令刘秀感到苦恼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过去了。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刘秀不再等了,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他把朝中一些重臣叫来,说道:“我前些日子斋戒读书之时,读了一部谶书——《河图会昌符》。此书中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思来想去,不明白其中之意,请大家帮我解解惑。
群臣们不傻,很快醒悟过来,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真正心思!于是乎,大家异口同声地道:“赤刘之九者,是指高祖皇帝第九世孙。而陛下正好就是。会命岱宗,是指封禅泰山啊!陛下应立即封禅,以应谶记!若一再谦恭,反倒违背天意,恐引起天怒啊!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晓刘秀的心思后,那些巴结逢迎的大臣们个个龙马精神,纷纷献上谶书请求他封禅泰山,以顺天意!直到此时,刘秀这才佯装无奈地说:“既然如此,只能顺应天意了。”就这样,一场颇为隆重的封禅祭祀活动开始了
正月二十八日,刘秀不顾年逾六旬的年龄,心急火燎地出发了,从洛阳至泰山上千里,原本一个月才能到达的路程,刘秀一行不到半个月便到达了,轿夫的速度直逼“高铁”,怎一个“牛”字了得。据说到达时,泰山上封禅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刘秀只好微服私访地在奉高县“溜达”了十余天
等施工队连夜施工,日夜筑坛后,二十二日清晨,封禅大典才正式开始!是日,泰山南麓之下燃起柴火,旌旗遍野,鼓乐齐鸣。淋浴更衣的刘秀率众祭祀众神。随后,刘秀乘坐御用挽车登山,众人步行而随。“日中”后(中午午时之后),到达山顶,更换祭服。至“晡时”(傍晚申时),刘秀登上祭坛,开始举行祭天仪式。仪式结束后,文武百官高呼万岁,山鸣谷应。当时,天上有微云,从山下看山上,山顶在云雾之中,但云量较轻,山顶上的人则不觉身在云中,山上山下的人互相称说,颇为神秘壮观。庆贺封礼告成后,大家又从原路下山。返回天门时,暮色已深,百官队伍连绵二十余里在黑暗中摸索,靠石头撞击的声音互相跟从,直到“夜半”(深夜子时)后,刘秀才抵达山下。而群臣到“明旦”(次日清晨寅时)才全部下山。据说一些年老体弱者,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好无奈地躺在岩石下。天亮后,刘秀派“接援人员”才把他们顺利转移到山下来
刘秀下山之后,认为封禅顺利,兴高采烈地说:“昨天上山的时候,我的车子要快行,又怕催逼了前边的人;要停止,又怕踩踏了后边的人。一路上道路险峻,危险异常,真担心上不了山。幸好我身体好,不觉劳累。只是你们诸位风餐露宿,辛苦了。不过,我们这次封禅,无一人生病,那也是老天爷的保佑哩!
刘秀在山下稍事休息之后,于二十五日到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并且下令免去奉高县当年的一切租税。四月五日,刘秀返回洛阳。四月十一日,他下诏大赦天下,改今年为建武中元元年。至此,这场盛况空前的封禅大典终于落下帷幕。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