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捕

诱捕 不可否认,征讨淮西的成功使朝廷声威大振。但淮西镇和平卢镇比起来,军事实力堪称是小巫见大巫,而且三年的征讨淮西之战,也使得朝廷在财力、物力方面有些捉襟见肘,国库为之空虚,百姓为之疲敞,如果现在立即发起对平卢的征讨,李纯担心可能会引起大臣的反对和百姓的不满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卢东靠大海,北有黄河,朝廷如果征讨只能从西面和南面进攻,这比处于平原之上四周无援的淮西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平卢下辖十二州,人口三百余万,拥兵数十万,那些造反派们主张打不过再割地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换句话说,朝廷如果想征讨平卢,就必须动用比征讨淮西更大的力量才能做到
鉴于上述几方面原因,李纯不能不慎重对待征讨平卢的问题。为了能使群臣在是否征讨平卢的问题上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元和十三年(818年)六月,李纯发布《令百僚议征李师道敕》,敕文一一列出李师道的种种罪行,请百官讨论决定是否征讨
李纯的意图很明显,他坚信大臣们在征讨淮西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以及了解李师道的悖逆后,一定会支持自己对平卢用兵。事实证明,李纯的坚信是正确的,百官在阅读了皇帝的敕文后,意见空前一致,这在十余年征讨藩镇的过程中是极为少见的。于是李纯趁热打铁,七月三日正式宣布《讨李师道诏》,开始对平卢正式用兵
自四月李师道拒绝纳质割地到七月正式颁布征讨平卢以来,李纯虽然对是否征讨存在顾虑,但他一直在军事上进行着准备。五月十三日,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任义成节度使。义成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地处平卢的蒲州(今河南濮阳)、曹州(今山东菏泽)之西。李光颜是征讨淮西的骁将,让其出任义成节度使,是为了加强对平卢西部的进攻力量
七月一日,李纯又诏令李愬出任武宁节度使,武宁治所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地处平卢的郓州(今山东郓城)、兖州(今山东兖州)之南。平定淮西后,李纯本拟调李愬出任陇右节度使,但客观形势的变化,使李纯决定将征讨淮西的第一勇将李愬任命为武宁节度使,进而加强平卢以南的进攻力量
经过李纯的精心部署,在平卢的正西方向滑州,有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在南部有武宁节度使李愬及楚州李听的军队;在西南有韩弘的军队驻扎在那里;在西北方向有魏博节度使田兴;在正北方向有横海节度使郑权,这等于是从五个方向完成了对李师道的半圆形包围
李纯宣布《讨李师道诏》后,朝廷对平卢的征讨开始全面展开,横海节度使乌重胤首先在齐州福城斩杀平卢军五百人。十月,李愬在兖州鱼台(今山东鱼台)击败平卢军三千人。十一月,田兴率军自阳刘(今山东东阿)渡过黄河,在距平卢治所郓州四十里处安营。十二月击败平卢军三万人,不久又在阳谷(今山东阳谷)再次大败李师道军队,此战给平卢军队以重创,使得李师道的军队士气严重受挫
早在数月之前,田兴向李纯请求,自黎阳(今河南滑县北)渡黄河入滑州,与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军队会合共击平卢。宰相裴度认为,魏博军队既然渡河便不可再退,必须立即进军方可成功。然而两军共同出兵,如果协调不好会造成互相推诿,与其使魏博渡河后观望,不如秣马厉兵,待霜降后直接从阳刘渡河直逼郓州,那样平卢军必然会军心动摇。李纯经过慎重考虑后,采纳了裴度的建议,果然,数月后田兴就在东阿、阳谷取得了大捷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二月三十日,武宁节度使李愬领军攻克兖州的金乡(今山东金乡),破敌两万余人。金乡是兖州的军事重地,金乡的攻克为官军北进创造了条件
官军的接连胜利使得李纯大喜过望,在李纯看来,此前对平卢的顾虑实在有些多余。而平卢的一败再败也让李师道逐渐惶恐起来,在其内部,许多人认为,主张造反的李文会是奸佞之臣,当初高沐等人为李师道忠心谋划,李文会却鼓动李师道杀死高沐等人,因此很多将士纷纷要求处理李文会。李师道为了稳定军心,将李文会调出郓州出任登州刺史,同时召回此前被打进大牢的倾降派郭昈等人。但李纯已经决心荡平平卢,所以李师道的做法为时已晚
李师道召回郭昈意图向朝廷归服的做法,并没有让李纯停止征讨的步伐。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二日,宣武节度使韩弘攻克曹州的考城,曹州南部为官军所控制。正月七日,楚州刺史李听率领淮南军队进攻平卢,海州下辖的沭阳(今江苏沭阳)县令梁洞举县投降,同时怀仁(今江苏赣榆北)、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守军也望风投降,平卢的海州最终被官军全部收复
在平卢的北部战场上,由于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刺史李宗奭不服从横海节度使郑权的指挥,战事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李纯立即派使者让李宗奭归京。但李宗奭鼓动部下上表,称士兵作乱暂时脱不开身,这让李纯十分恼火。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发布诏令,征调在淮西之战中屡立战功的骁将河阳节度使乌重胤出任沧州刺史、横海节度使,同时将李宗奭驱逐出沧州,后来又下令将其斩于京师西南的独柳树下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武宁节度使李愬在沂州(今山东临沂)攻取丞县(今山东枣庄南),使官军进一步向北推进。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在濮州也连战连捷,杀敌数千,攻取斗门城、杜庄栅等地(今山东濮阳南),至此与北部的田兴、南部的韩弘、李愬形成“诸军四合”的局面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