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卖官鬻爵

(3)卖官鬻爵 求人办事,如果直求、婉求都没有效果时,不妨采用“激将法”激对方出手。求人办事者为了让对方动摇或改变原来的立场和态度,利用一些略带贬损意义的、不太公正的话给对方罩上一顶“帽子”,而对方一旦被罩上这顶帽子,就会激起一种极力维护自我良好形象的欲望,从而用语言或行动表示自己不是这样,自动地去改变原来的立场和态度。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就是运用激将法的大师。汉献帝十三年,曹操率大军攻打江南。刘备为了避免灭顶之灾,派孔明去东吴游说,试图说服东吴联合抗曹。当时掌握吴国兵马大权的是周瑜。孔明知道要想说服孙权,必先说服周瑜。但是,孔明并不了解周瑜的个性与为人,也不了解周瑜抵抗曹军的态度,于是先透过鲁肃探寻了一番。这一天,孔明在鲁肃的陪同下去见周瑜。周瑜听完鲁肃的军情报告后,顺口说了句:“应该向曹操投降。”周瑜之所以这样说,是想看看孔明的反应,摸清孔明的意图。孔明听了微微一笑,说:“将军所言极是!”之后,他又装作很诧异的样子,说:“主战派的鲁肃将军,竟然不理解天下大势。”孔明继续说:“吴国有一种可不受任何损失的投降方式,那就是把大乔、小乔两名美女献给曹操,这样曹操的百万大军就会无条件撤退。”接着,他又高声朗诵起《铜雀台赋》中的一段来:“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性;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关乎太清……”诵完后,孔明继续说:“此赋是曹植所作,当曹操在漳河之畔兴建豪华的铜雀台时,曹植特作此赋来赞美,赋的意思是说:‘当大王即位之后,在江河畔景盛之地建金殿玉楼,极尽庭园之美,藏江东名媛大乔、小乔于此为荣。’就吴国而言,牺牲大乔、小乔这两个美女,等于是从大树上落下两片树叶而已。所以,不如把大乔、小乔送往曹营。如此一来问题便可顺利解决,根本不必再让将军劳神。”周瑜一听孔明此语,勃然大怒,将酒杯掷于地上,厉声骂道:“曹操老贼未免欺人太甚!”原来所谓“二乔”是江南两大美女。大乔是孙策的遗孀,小乔是周瑜的夫人。孔明早知道却故意这样说以刺激对方。经孔明的这一连串的圈套,将周瑜抗曹的本意激了出来。于是孔明趁热打铁,详细分析形势,更加坚定了周瑜抗曹的决心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在交谈中,正确运用巧言激将法,一定能收到积极的效果。“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将不如激将,这种求人方法往往能激发起对方巨大的潜能
闲话少说,下面就来了一则“请将”与“激将”的故事
与黄甫嵩的大捷相比,负责南方清尾工作的朱儁就显得“艰难”的多。张曼成部溃散后,赵弘接过了帅印,重新积结了十多万民众,并且以摧枯拉朽之势重新拿下宛城
朱儁和荆州刺史徐谬及南阳太守秦颉联兵后,将宛城进行了包围想在这里将黄阳的黄巾军一网打尽。然而,计划赶不上快乐。一来宛城属于地地道道的坚城,易守难攻。二来赵弘属于扎扎实实的帅才,能征善战,调度有方。因此,朱儁攻打了两个多月,却还是寸步难移。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黄甫嵩凯旋而归时,我们可怜的“多情剑客”朱儁还在宛城城下独自唱情歌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汉灵帝特封大封黄甫嵩时,朝中有人对朱儁来了个“落井下石”,建议把朱儁革职问罪,以儆效尤。结果好在司空张温挺身而出,进行了劝阻,说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知人而善用。解析:朱儁攻破颖川黄巾,已有功效,现又麾军又直指南阳,战略已定,大局已定,黄巾残余已是瓮中之鳖,此时临阵易将,非但是兵法所忌,反而会前功尽弃,留下祸患不断啊
第二个关键词:欲速则不达。解析:既然形势都已经明朗了,为什么不能多给朱将军一点时间呢?让他建立不朽之功业呢
第三个关键词:罚将不如激将。解析:现在对朱将军进行没来由,无根据,大不利的处罚,还不如用皇甫将军的胜利来激他一下,让他知耻而后勇,再立新功
这一次,汉灵帝听从了张温的建议,专门对朱儁下了一道诏书。诏书分两层意思
1、学习黄甫嵩好榜样
2、拿下宛城好功劳
结果,朱儁接到诏书后,被“激”的他立即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对宛城进行了猛攻,都说众人同力,齐力断金,这话一点都不假,在朱儁的身先士卒的带领,朝廷军势不可挡,结果原本一直安如磐石的宛城立即成了“烂城”,而一直以“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黄巾统帅赵弘以自己的血肉这躯堵在了城墙上,为革命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
赵弘死了,黄巾军并没有因此而灰飞烟灭,戴韩忠接过了帅印,领着黄巾残部继续“革命”之旅——坚守宛城。朱儁在猛攻起不到效果后,很快想到了智取:声东击西。派率老弱病残幼在城西南角筑堡垒,声张虚势地鸣鼓攻打。吸引了黄巾主要兵力到西南防御。结果,朱儁亲率精锐大军从东北攻打,一举攻破外城。黄巾军无奈之下,只好退守内城。再后来结果已经没有悬念了,最终,宛城破,良将亡,残兵逃。网开一面消灭韩忠,取宛城;追破孙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军速度和高超的军事艺术廓清了在荆北一带活动的黄巾
至此,黄巾革命彻底摆平了。而朱儁搬师回朝后,汉灵帝再次破革接见了他,并且封他为右车骑将军、光禄大夫、钱塘侯。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