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还是和,这是个问题

战还是和,这是个问题 淮南王刘安的父亲刘长想必大家都已经不陌生了,这里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还是再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刘长的成长史吧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最小的儿子,其母亲原本是张敖宫中的宫女,后来张敖为了讨好“准岳父”刘邦,就在刘邦一次路过赵地时,为他安排了一夜情,而一夜情的女主角就是刘长的母亲。再后来,张敖因手下贯高等人的谋反牵连赵国上上下下,刘长的母亲也因此入狱,然而,正在这时,刘长的母亲已怀上刘长,其弟赵兼专程入京请求当时的朝中红人僻阳侯审食其帮忙,但审食其因为其情人吕后一顿怒骂而没敢告诉汉高祖,最后弄得个“刘长生赵美人死”的悲惨结局
为了弥补“过失”,刘邦后来分封刘长为淮南王。而刘长后来听说自己母亲的死因后,对审食其怀恨在心,后来吕后倒台、汉文帝上台,刘长利用汉文帝对他的宠爱,亲手杀死了审食其。草菅人命因为没有受到应有“惩罚”,刘长变得变本加厉,最后竟然联合柴武的儿子柴奇“图谋不轨”,最终事情败露。饶是如此,汉文帝还是舍不得处死这个“唯一的弟弟”,只是把他发配到荒蛮之地去改造。然而,刘长却不堪忍受这样的“屈辱”,选择了“不食嗟来之食”,最终被活活饿死
汉文帝为了摆脱“迫害兄弟”的罪名,把刘长所管辖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三子刘赐为庐江王
刘长的故事到此暂告一个段落了,接下来轮到刘长的儿子刘安登台演出了。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曾派使者到淮南国,劝说刘安起兵“共谋大事”。刘安因父亲的死对汉文帝耿耿于怀,虽然汉文帝让他承继了父亲的王位,但造反之心却是与日俱增。刘濞就是算准了刘安的“命门”所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就把刘安说服了
正当刘安要一脚踏上贼船时,关键时刻淮南的相国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作为朝中派来的“监督”和“制约”诸侯王的相国,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阻止各自的诸侯王的“反叛”行为。淮南国的相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知道仅仅是进行“劝告”是无济于事了,于是来了个“将计就计”,顺着刘安的意向说了这样一句话:“大王想起兵,臣愿做先锋。
连“身在封国、心在朝廷”的相国都愿帮自己,刘安高兴之余,想都没有想就把手中的兵权交给了这个“先锋”。出人意料的是,相国把兵权拿到手后非但没有带兵出征,反而紧闭城门,断绝和刘濞的一切来往。刘安追悔莫及,无奈空有王位手无兵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濞率领七大诸侯国风风光光地踏上了“大展宏图”之旅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七国之乱轰轰烈烈地开始,却是凄凄凉凉地结束。淮南王刘安却因为举事未遂而没有被追究相关责任,而他的弟弟衡山王刘勃更是因为“赛前”严拒和刘濞“同流合污”而得到汉景帝的赏识,被封为济北王,刘赐继承了刘勃的封号,改庐江王为衡山王。至此刘安三兄弟各自独霸一方,一时间国内无二
汉武帝上任后,对堂叔刘安很是敬重,这使得原本就骄奢淫逸的刘安更加放荡不羁。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安到长安朝觐,汉武帝为了表示对这位重量级叔叔的重视,特派出舅舅田蚡到长安城外的灞上去“接风洗尘”
叔叔VS舅舅,两个大老爷们儿没有擦出决斗的火药味来,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两人一见如故,谈天说地,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最后田蚡对刘安说了这样一句话,使得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升华:“皇上现在没有太子,大王是汉高祖嫡系亲孙子,仁义之名天下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皇上千秋百年之后,继位之人非大王莫属啊!
说白了这是一段阿谀逢迎的话,那时的田蚡虽然已经“发迹”了,但在朝中的权势还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离后来的“权盖朝野”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他以这样的甜言蜜语来巴结各大诸侯王中的王中王也情有可原。田蚡原本以为这样的“贴心话”只有他和刘安知道,却不料隔墙有耳,不知道灌夫是不是有“千里传音”的绝世功夫,总之是被灌夫知道了,从此灌夫牢牢地将田蚡的“把柄”握在手中,后来如不是田蚡利用“灌夫骂座”的把柄,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定时炸弹”,只怕他不会只在“我认错”、“我是谁”声中安稳地死去,而是要被汉武帝“碎尸万段”的
闲话不多说,也不知是田蚡这番恭维的话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作用还是怎的,总之,四年后,也就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等不及”的刘安借用“彗星划空而过,天下必有大事发生”的神秘谣言,揭开了新一轮诸侯王叛乱的序幕
不过他的造反和他的父亲刘长一样,也是“军马未动,准备先行。”首先,他把自己的女儿刘陵带上金银珠宝派到长安当“间谍”住下,买通汉武帝身边的宦官,朝中的风吹草动都在刘安的掌握之下。其次,拉拢自己的弟弟刘赐下水。刘赐也是不安分的主,听说大哥想举事,二话不说,表示完全赞同,并且厉兵秣马准备随时起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刘安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只等找个造反的理由和借口便可“上路”了。然而,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他没有等到来东风,后院却无端着火了。烧起这把火的是刘安的太子刘迁。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