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 闲话少叙,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宋朝五路大军伐夏的具体情况吧
先说种谔所率的鄜延路。在五路大军的统帅中,种谔应该算是最兴奋的一个了,当初他就曾在神宗面前吹牛说要生擒李秉常,现在真的要讨伐西夏了,他怎能不兴奋?鄜延路的兵马这几年在他的调教下战斗力飞速增长,此次西征,他种谔一定要直取兴庆府,拿下灭夏第一功
种谔或许是兴奋得过头了,朝廷原本定于九月出兵,他八月八日就率军出发了。抵达绥德城后,种谔率军击退了西夏前来阻击的部队,斩杀上千人
种谔打了胜仗,宋神宗却并不高兴,因为种谔的提前出兵打乱了宋军的计划,更提前暴露了宋军的企图,这极有可能使西夏在九月大军征讨之前做好阻击和防御工作,到时候宋军面临的困难就会更大,进军速度也会变慢,说不定会给整个战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宋神宗本想处罚种谔,但鉴于种谔是破敌心切,大军又将要开拔,不能破坏士气,所以只是下诏教育了他一下,命他还师延州,听从王中正节制
没想到积极一下还犯错了,种谔的郁闷之情可想而知。可最让他受不了的是,朝廷居然让他这一路听从王中正的节制,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皇上不知道王中正的水平,我还能不清楚吗?就这种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的蠢货,凭着拍马屁和吹牛混了个一路统帅,居然还来指挥我?你懂你妹啊…
郁闷归郁闷,种谔也只是敢在背地里发发牢骚,毕竟王公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能不得罪还是别得罪
好不容易等到了九月,王公公的河东路终于出发了。刚出鄜州没几里,王公公就开始谎报战功,向神宗上奏说自己已经攻入夏州。到达白草平后,王公公又开始开小差,九天时间里硬是没挪动一步,白费了大量粮草
正式出兵日期到了以后,种谔也率兵出发了,王中正那边没动静,种谔也不用担心他来抢功,所以他不紧不慢地来到了西夏的米脂寨前,准备攻城
再来说西夏这边。梁太后听说宋军大举来攻,慌忙将全国精兵合于一处,以梁永能为大将,领兵拒敌
这个梁永能是否是梁太后的娘家人,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此人很有能力,接到命令后,梁永能就把所有的部队分为三部,一部正面抵挡,一部在旁设伏,还有一部负责趁宋军调出,边境空虚,袭击宋朝边境,给宋军造成恐慌,牵制宋军兵力。与此同时,他准备了大量作战物资,派兵扼守各个险要地段,打算抵抗到底,与宋军拼个你死我活
梁永能不愧是个人才,如此严密的部署,要是一般的对手肯定吃不消,可惜,他的对手是种谔
梁永能听说种谔正在攻打米脂寨,赶紧率兵八万前去增援。宋军先锋高永能看到西夏的大军后,对他的弟弟高永亨说:“敌军兵势强大,肯定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如果从正面将其挡住,然后从左右两翼合击,敌军必破。
第二天,梁永能率军前来,准备与米脂寨中的守军来个里应外合,击溃宋军
夏军的意图自然逃不过种谔的眼睛,他先是派部队把米脂寨城门守住,不让守军出城配合援军,之后又采取高永能的计策,命其前锋军在两翼设伏,他自己则亲率中军迎敌
刚一接阵,夏军就与种谔的中军展开了殊死拼杀。西夏铁骑果然名不虚传,就连战斗力颇强的鄜延兵都有点吃不消了,宋军纷纷倒毙,眼看种谔的中军就快撑不住了
此时种谔及时发信号给高永能,命伏兵赶快杀出。高永能一马当先,率伏兵直接就将夏军冲为两半儿,使他们彼此无法相互支援
暂时的恐慌之后,夏军战阵开始稳定,虽说部队被冲成了两部分,但该怎么打还怎么打,影响并不大
果然,宋军伏兵尽出也没能将敌击溃,夏军仍然四处冲杀,双方一时陷入了僵持
种谔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宋兵的体力。夏军多是骑兵,可以持久作战,而宋军步兵居多,打了这么半天,体力消耗巨大,再这么僵持下去,恐怕自己这边就要率先崩溃了
此时的种谔多么希望能有一支援军来帮忙啊,可自己这边的伏兵全都用上了,还能有援军吗
当时种谔手下大将郭景修正在山上观战,见宋军不支,大吼一声,亲率一千铁骑来助战。郭景修实在不是个好惹的主儿,他身先士卒,一上来就连杀两员夏将,之后又率部四处转战,哪儿的敌军多他就往哪儿冲,毫无惧色
宋军将士一看来了援军,士气大振,纷纷展开反击,而夏军损失两员大将,士气大受影响,很快就开始溃退。宋军乘势掩杀,夏军一败涂地,损失惨重
援军被击败后,米脂寨守将令介讹遇仍然打算坚守,但是他自己思想觉悟虽然高,手下的那帮人可就差远了,种谔派人诱降了米脂寨东门的守将,之后城门大开,宋军蜂拥而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令介讹遇已经无能为力,只好投降
拿下米脂寨后,种谔继续进军石州,西夏石州守将望风而逃,种谔不战而得石州,之后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得到了夏州和银州
种谔觉得,自己的功劳已经够大了,可以单独行动,不再受王中正节制,他在向朝廷报捷的奏折中提及此事,宋神宗一高兴,同意了他的请求。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