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决战 兵败垓下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决战 兵败垓下 项羽死后,天下英雄都归附刘邦。至此,天下归一,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带领文武群臣回到了定陶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参加“论英雄”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身陷囹圄的刘备吓得大惊失色,手中所执匙箸掉落于地,最后还算他机敏,借雷闪之故掩饰了自己的失态
刘邦到了定陶后,也来了一次“月夜煮酒论英雄”,只不过这次“月夜煮酒”的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任何人参加罢了。圆月当空,刘邦独坐在后宫的木藤架下,一张小圆桌上放了美酒一壶,点心几盘。侍女为他斟好酒后,垂首静立于刘邦身旁。刘邦朝侍女挥了挥手,侍女便识趣地退去了。他端起桌前的葡萄美酒一饮而尽,并没有喝下美酒后的陶醉感,相反,脸上的阴郁之色更加沉重
刘邦抬起头,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沉思良久。这天下虽然大势已定,但此时他的心里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快乐。他突然悟出这样一句话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因为此时他老是想着一个人,一个令他颇为头疼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韩信
如果放在十年前,论天下英雄,在刘邦眼里只有他和项羽可以称英雄。然而,此时,一代枭雄项羽随风飘逝后,韩信身上的光环逐渐放大,而且越来越大。韩信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在平定各诸侯的战役中他东征西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再厉害的英雄在他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而且在垓下同项羽最后大决战时,正是他的“十面埋伏”,让“孤独求败”的项羽彻底领会到了失败的痛苦滋味
项羽死了,韩信却还活着,这让刘邦犯难了,他现在的兵权还被这个最具威胁的人掌握着,怎样夺回兵权是当务之急
情难测,费思量
这次“月夜煮酒论英雄”后,刘邦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马上召来张良和陈平,进行了一次三个人的密谋。因为是在密室,这次对话的具体内容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只要明白他们的话题都是围绕韩信在进行就足够了
事后讨论的结果是,刘邦并没有直接叫人去捉拿韩信,直接砍去他的人头。而是实行了“明升暗降”的调令手段
其实当时刘邦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试想,垓下一战,刘邦把手中的兵权都交给了韩信,并且在韩信深思熟虑的“十面埋伏”下彻底打败了项羽。人家立了大功。如果你直接去干掉他,不但于天下人说不过去,万一韩信怒而造反那就是引火烧身了。来硬的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好办法,因此,刘邦采纳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慢慢地剥夺韩信的权力,一点一点地把他削弱的只剩下骨头最好
而此时的韩信还沉醉在垓下一战中回味无穷,那是一场多么酣畅淋漓的战争啊!他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完美的表演。刘邦的突然到来让他从美好回忆中回过神来。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汉王的到来令他有种“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恐慌感
果然,刘邦进了营帐后,几句简单的寒暄过后,便直奔主题了
“大将军在灭楚决战中功不可没,这个我心里有数。但是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工作的重心应该由战争过渡到建设中去,现在正是建设国家的时候了,因此,将军把军符交出来,回到你的祖籍地(齐国)去,把那里的经济建设抓好才是当务之急。
什么经济建设不经济建设,是想夺我的兵权吧。韩信只觉一盆冷水泼身,是啊!这金光闪闪的军符在手中还没有握够呢!想不到这么快就要上缴了
但当时在君命不可违的情况下,他心中虽然不快,但军符却不得不交出来了。交出军符的第二天,他正要起身去齐国去做他的“齐天大圣”,汉王的使者又到了,使者带来了刘邦的新诏令,大致意思如下:“楚国旧地虽然已经平定了,但战争对那里的影响最大,现在百废待兴,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齐王(韩信)是楚生楚长的楚人,特改立你为楚王,以下邳为都,造福一方百姓。
韩信的心里这时就像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出来了
乍一看,当个楚王和齐王都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大力去发展新农村建设,用得着这般“为王消得人憔悴”吗?事实上楚王和齐王肯定是有区别的
1.齐地的地理位置明显优于楚地。齐地现在的地理位置最为靠近汉王的大本营,在军事战略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而当年项羽之所以选择在楚地建都立业,那是因为他想在自己的家乡人面前炫耀自己,如果他当时听从那些儒生的意见在关中建都称霸的话,可以想象,刘邦打败他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2.朝令夕改的政策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一下子立他为齐王,又一下子改立他为楚王。刘邦此时对他改封就像三岁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就像当年的楚怀王一样,人家楚怀王本来当得好好的,项羽突然要改立他为义帝,这义帝表面上是“升官”了,但实际上被“调升”到偏远的荒无人烟的山区去了,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架空之帝”
两次大调动,韩信心里虽然起了点波澜,但伴君如伴虎,碍于情势,他不得不乖乖回到江南老家去当他的“楚王”去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