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韦皇后的策略

4、韦皇后的策略 当太平公主暗中窥视着一切时,做了皇帝的李隆基并没有注意到太平公主的变化,依旧做着他该做的事情,但三品官员的任免权依然在太上皇李旦手中,李隆基即位后,为了使宰相班子更加优化,李旦将刘幽求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为尚书左仆射,并将崔湜任命为检校中书令
而崔湜是太平公主的死党
现在宰相班子共有八人,分别是魏知古、岑羲、崔湜、张说、陆象先、刘幽求、郭元振和窦怀贞。表面看上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实力是平分秋色,显然李旦的这个安排明显带有搞平衡的色彩,他知道已经将李隆基扶上了皇位,和太平公主之间已经确立了君臣的名分,所以对待这个和自己很多年荣辱与共的唯一亲妹妹就不要再那么苛刻
但是李旦的平衡策略显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时,谁也不会主动退缩,相反却激起了各自的斗志
事实上,当太平公主的心中升腾起杀机时,最先祭出狠招的反而不是她,而是李隆基的太子党
起因是刘幽求的不满
当李旦任命刘幽求为尚书右仆射之时,他的内心十分不满,因为刘幽求的志向是尚书左仆射的官职并并兼领中书令,现在不仅自己的愿望落空,而且自己心仪的两个官职分别由太平公主的死党崔湜和窦怀贞担任,这让刘幽求很是不爽
当年唐隆政变的时候,老子可是提着脑袋走过来的,那个时候你们在哪里
于是心中不平的刘幽求将矛头指向了太平公主,他决定利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煽动李隆基用武力的方式除掉太平公主
刘幽求先是和右羽林将军张暐密谋,然后让张暐密谋求见李隆基,告诉李隆基现在太平公主的势力已经达到可与皇上相抗衡的局面,而且始终在暗中不断的活动,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恐将不利,所以应该采取措施及早下手
对于刘幽求和张暐的谋划,坦白地讲,李隆基很是赞同,因为从眼下的朝廷局势来看,解决自己和姑姑太平公主矛盾的最终方法,只有武力
但此刻刚刚即位的他,还不能立即付诸行动,因为他必须要考虑诸多人的感受,在这些人中他最在乎的就是太上皇李旦的感受
“朕知道你是个孝子……”,即位前和父皇那番对话的场景,始终刻在李隆基的那还之中
李旦在有生之年传位给自己,就是为了化解自己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如果自己在刚刚即位,便用武力解决太平公主,那么太上皇李旦回事什么感受呢
所以对于刘幽求和张暐的建议,李隆基虽然能理解,但他眼下他并不能同意,所以他要求刘幽求和张暐严格保守秘密
现在他所能做出的选择只有等待
但刘幽求同时却将这个密谋告诉了时任侍御史的邓光宾
李隆基坐不住了
虽然邓光宾当时并不是太平公主阵营的人,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李旦和太平公主知道了此事,那么自己这一派的所有人将会陷入及其被动的境地,密谋之人不仅人头落地,而且自己还会受到牵连,而那样等于反而为太平公主扫清了障碍
所以李隆基决定主动出击,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他上疏李旦将刘幽求和张暐的密谋全部说了出来
这绝不是出卖,而是变相的保存实力
最终在李隆基的力保下,刘幽求和张暐被免去死罪,流放到了两广地区,在李隆基看来,虽然他们远离了朝廷,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回来
刘幽求的不慎泄密,让李隆基不得不暂时忍痛割爱,同时他这一派的实力也暂时受损,但李隆基并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策略,而目的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事情就此过去,但刘幽求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太平公主的足够重视,而这一事件的出现,也标志着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场姑侄之间的斗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当太平公主知道李隆基主动交代了刘幽求和张暐的密谋后,并没有善罢甘休,因为她知道这只是李隆基的一种策略,并不意味着李隆基主动示好。可以说刘幽求和张暐的做法给了太平公主打击报复的机会
而太平公主当然不错会过这个机会
除了刘幽求和张暐被贬之外,在太平公主的运作下,张说也被贬出京城,前往洛阳担任留守。到现在为止,宰相班子的成员组成已经向着太平公主阵营倾斜,所以太平公主决定依然从宰相班子入手,继续谋划废掉李隆基
先天元年(712年)十二月,太平公主继续召集宰相们谋划废立一事,结果当堂遭到了陆象先的强烈反对
在那次会议上,陆象先已经明确表态,如果太平公主决定废掉李隆基,自己定会与她拼个你死我活
陆象先的态度让太平公主很是震惊,在她看来运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显然已不合时宜,为了尽快解决她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为了她那个隐晦的女皇梦想,太平公主最终率先选择了使用武力手段
李隆基,在你我这场姑侄斗争中,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因为你我追求的利益不同,为了实现我能追求到的利益,我将用你曾经用过的方式——政变,来平息这场纷争
据史料记载,当时太平公主经常和她的那些宰相死党以及左羽林常元楷和知右羽林军事李慈一起密谋发动政变,不过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在这场斗争的关键时刻,李隆基却是先发制人!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