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_1

何去何从 与朱晖同时被提拔的还有郑弘
郑弘,字巨君,东汉山阴县(今绍兴县平水镇一带)人,西汉首任西域都护郑吉从孙。郑弘的曾祖父本是齐国临淄人,官僚出身,官至蜀郡属国都尉。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大户积聚力量,谋反抗上,实行遣散大家族的办法。在这次遣散中,郑弘的曾祖父带着三个儿子迁到山阴,并在此安家立业。长子郑吉,也就是郑弘的从祖,汉宣帝时官至西域都护,次子做过兖州刺史,小儿子曾被举孝廉,做过县吏
《后汉书》载:郑弘少年时,传说会稽山的山南有一座白鹤山,此山为替仙人取箭的白鹤所化而成。有一天,郑弘在山中砍伐柴薪,拾得一支箭,不久有人前来寻找,郑弘就将箭还给了找箭人。找箭的人十分感激,问郑弘需要什么。郑弘认出他是神仙,就请求说:“老百姓经常因为若邪溪运柴薪而犯难,希望能够清晨吹南风,傍晚吹北风就好了。”后来果然如此,若邪溪地区的风,直至现在仍是旦南暮北,依然如故。民间称誉为“郑公风”,又称“樵风”,这一段水路也因之称为“樵风泾”。当然,这个传说并不足信,但反映了郑弘从小就有一颗为老百姓着想的心,这也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
郑弘长大以后,在乡里开始为老百姓办事。东汉时乡里设啬夫一人,主理民间纷扰杂事,劝善惩恶,维护劳役,了解民间疾苦、税赋多少以及人品的好坏等。郑弘官虽不大,却办事公道,百姓称颂他爱民如子。郡太守第五伦春天下乡例行劝人农桑、振就乏绝时,见到郑弘后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就让郡督邮举荐郑弘为孝廉。从此他走上了仕宦之路
郑弘在平原相的职位上,为官清廉。他到任后,减租减息,减免赋税。农忙季节,他微服私访,调查民间疾苦,救济贫困农户。如果遇到天气大旱,就亲自随车求雨。有一次,郑弘在私访民情时,遇到成群白鹿挟车而过,他特别惊奇,就问随从主簿黄国:“白鹿出现是吉是凶?”黄国垂拜祝贺说:“从前三公大臣的中幡,都装饰着鹿的图案,将来您必将成为朝中的宰相。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楚王刘英一案中,郑弘的老师兼同乡、河东太守焦贶因被诬告而牵连下狱。焦贶关在洛阳诏狱一年多,受尽了酷刑,奄奄一息。焦贶的门生虽然不少,闻讯后却几乎无一人赶来探监。与之相反,他们为了避免株连,纷纷改名换姓,以逃其祸。郑弘闻讯后,头顶锧,只身来到北宫门外跪捧状子给焦贶喊冤
这个时候的刘庄也幡然醒悟,下诏赦免焦贶的家属。冤屈得申之后,焦贶已死在牢里。郑弘为焦贶办了一场体面的丧事,并亲自送焦贶的妻子儿女回乡里。此事传开后,郑弘的义举闻名天下。人们都说:“郑巨君,真乃义士也!
永平十四年夏,在楚王一案了结后,刘庄有些后悔。为了安抚人心,他将郑弘提拔为驺县县令。刘庄去世前不久,又将郑弘拔擢为淮阳太守。刘炟继位后,郑弘的官职是大司农(专掌国家仓库和劝课农桑之官)
郑弘没有令刘炟失望,到任后不久,便向刘炟提出了一个利国利民的建议:从北向南修一条到零陵、桂阳二郡的“高速公路”。理由有二:一是可以加强对南方诸郡的控制;二是可以提高运输物品的能力
要知道,当时岭南一带还处于蛮夷之地,多年来,只有水路,没有陆路可走。水上时常出现浪打浪的局面,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因此,经常发生舟覆人亡的人间惨剧。沉重的运输负担,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交州、会稽两地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郑弘是会稽人,虽然长年漂泊在外,但对家乡的情况却了如指掌,深有体会和感触
刘炟很快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随着零陵、桂阳二郡的“高速公路”打通后,从交趾到内地的道路畅通无阻,成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建初八年时,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旱灾,结果很多地方的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了很多灾民,是啊,食不果腹,不流浪不行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郑弘来了个两步走——两步同时走:一边忙着赈济灾民,安抚百姓;一边上书建议免除重灾区的进贡,减轻徭役开支,成立“红十字会”等民间互助机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刘炟再一次采纳了郑弘的建议,很快天下又恢复了太平。据不完全统计,郑弘在大司农任上干了仅两年,就为国家节省了亿万经费。看样子,他真是抓农业经济建设的好手啊
随着第五伦的“离世”,刘炟心里懊悔之余想到了郑弘。郑弘是第五伦重点推荐和培养的人,而且在大司农任的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建初元年(公元76年),郑弘被任命为尚书令,刘炟想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第五伦的愧意
一跃成为三公之首的郑弘除了受宠若惊外,还是一贯地谦虚谨慎。据说,有一次,刘炟因为“改元”在殿中摆宴庆贺。在入席之前,郑弘见了司徒桓虞等老前辈时,躬身行礼,态度极为恭敬,犹如下属谒见上司一般。经过再三礼让,郑弘才面红耳赤地勉强坐上了首席。郑弘礼让尊老的故事,也成为传诵千秋的美谈。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