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生死抉择

孙权的生死抉择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曹操回到邺城。他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看献帝不顺眼了,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这里拼命、那里死磕,头上那颗脑袋多次处于极度危险时期,这个皇帝却在后方什么事也干不了——当然,要是刘协干事,他更不高兴了——自己每天来上班,还得向他行礼,太不像话了。于是,他立即要求献帝给他个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这个待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早上上朝时,司仪人员只唱曹操的官衔,不能叫曹操的名字;允许他在朝见皇帝时,不用走那个小碎步还要做急走的样子前进,而且还可以穿着鞋带着佩剑威风凛凛地进场。这个待遇跟以前萧何一样
曹操对后方的担心其实是很有根据的
在他带兵征西时,河田就发生了一起很大的群体事件。几个小民看到曹操带着大军去跟马超拼死拼活,以为机会就要来了,觉得自己也可以起来搞个事了。于是,就到处做动员,硬是组织了幽州和冀州的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跟他们喊打喊杀,要趁机推翻曹家的反动统治
曹丕一看,你们这不是太不给老子面子了吗?现在老爸刚一走,你们就扯起造反的伟大旗帜来,这不是欺负我不会打仗是什么?那老子就打给你们看一看。当然,他也想打给他的老爸看看
这时,他和他的弟弟曹植早就开始了夺嫡的明战与暗战。如果能立点儿战功,会打几个胜仗,自己的前途可就更加看好了。于是,他决定亲自过去跟那几个小民大干一场。他不相信,他摆不平那几个小民
功曹常林对他说:“你不要太激动了。现在河北的这个形势,只是那几个小民在捣蛋一下,绝对成不了什么气候。现在咱们的大军还在远方,你负责后方的留守大任,你要是再出去,那几个牛人打进来,咱们怎么办?而且只是几个小民组织的一群不明真相的人组织在玩儿,你就是取得了胜利,也算不得什么伟大胜利啊。如果你不幸被人家打败了,后果就不是一般的严重了,还是派个手下去吧。
曹丕一听,这才认识到,自己真的不能激动,于是就很冷静地派贾言过去,收拾了那帮群体事件人员
贾言很快就把田银、苏伯为挑头人的群体事件搞定了。最后剩下的那一千多人知道自己再搞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便表示坚决投降,不再搞造反动作了
曹丕开了个会,讨论一下,是接受他们的投降,还是把他们全部打死
大家都说:“曹丞相曾经有个政策,凡是被包围之后再投降的,一律砍头。还是按照丞相的既定政策办事吧。”这些人肯定都参加过曹操的几次屠城行动
程昱却反对:“以前丞相确实有这个政策,而且执行得非常坚决。可那是在战乱年代所采取的一种临时应变的策略,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现在北方基本属于和平年代了。和平年代是不能随便屠杀的。如果真要屠杀,也要向丞相请示一下。
那些人好久没有人杀了,觉得要是这么过下去,这个生活一点儿不刺激,便说:“这种军事问题,可以专断一把啊,不用请示了。
程昱仍然反对:“你们对专断的理解有点儿不全面啊。专断是指紧急情况突然发生时必须很快做出决定。现在这一千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都控制在贾言那里,想什么时候解决就什么时候解决,想用什么办法解决就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所以,还是小心一点儿为好。
曹丕对程昱说:“我同意你的意见。”这是曹丕第一次主持工作做出决定的事,如果他不听程昱的话,估计曹操对他就会产生负面的看法,对他的前途肯定会有极大的影响。曹操虽然曾经在愤怒时不计后果地屠城,但他到底是个大政治家,知道要夺得这个天下,虽然要靠个人的水平,但更需要民心。要是民心不偏向你,你的水平再高,最后也会从胜利走向失败。他在选接班人时,肯定不会选择一个有屠杀不明真相群众爱好的儿子
果然,在曹丕派人过去向曹操请示时,他连想都不想,直接提笔就写上“赦免”二字。如果他这时在北方再搞一次大屠杀,北方人能服他吗?现在北方是他的大后方,所有军用物资都靠这个大后方提供。要是大后方乱了套,后果严重到什么地步,谁都能想象得到
曹操对曹丕的这次决断很欣赏,他回来后,还对这事的前因后果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知道是程昱力主曹丕这么做的,便当场表扬了程昱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曹操对曹丕这次的工作是很重视的,绝对已经列于他考察曹丕的范围之内。只是后来的史学家们忽略了这件事,只把那几个曹丕与曹植暗战的事列举出来,觉得很刺激。可曹操既然决定在这两个儿子中间确定一个接班人,就一定会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更看重的将是他们的政治能力,而不仅仅是那些很浅薄的表现
可以说,曹丕在这次工作中,是得了很高的分。如果这次曹丕按照激动的心情去处理这些事,估计下一次的邺城留守就不是他了。邺城留守这个位子一丢,他就再也没有表演的机会了。连表演的机会都没有,还有竞争力吗?
第五章 曹操向上,刘备向西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