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墙脚的兄弟

挖墙脚的兄弟 在汉明帝时期,还涌现出各类人才,譬如说水利专家王景、科学专家张衡等,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王景字仲通,原籍琅琊不其(今山东省即墨县西南),明帝时曾任侍御史、河堤谒者等职,后迁庐江太守,为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王景年轻时,就喜欢看书学习,掌握了十分广博的知识,尤其是对水利特别有研究。他曾经和王吴合作修治浚仪渠(在今安徽亳县),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施工方法,那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后来他当上了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太守,兴修芍陂(今安徽泰县南)水利,提倡牛耕,推广养蚕织帛,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黄河也是一条容易决口泛滥的大河,自古以来有“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汉代的时候,黄河的水患又严重起来。西汉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就达11次。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五月,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决口,黄河之水犹如李白的诗句所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然而,因为决口,在奔流到海的途中,黄河水淹没了十六郡,从而造成了空前悲惨的局面,“山东被河灾,乃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汉武帝大吃一惊,立马派汲黯(大农令)、郑当(治河专家)前去堵住瓠子决口,但是没有成功。之后丞相田蚡(汉武帝的舅舅)因为他的封地在黄河北岸,而黄河这次向南岸决口,对他没有影响,他担心治理以后,反而倒淹北岸,那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向武帝诡称,黄河决口是天意,强行堵上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违背天意!汉武帝雄才大略,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儿迷信,听了田蚡的话,于是决定对黄河决口撒手不管,致使黄河泛滥二十三年之久,一举淹杀多少生灵
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瓠子的缺口才被填上。然而,到了汉平帝时,因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再次决口,洪水灌入汴渠(今河南郑州荥阳境内),泛滥数十县。此时因外戚比洪水猛兽泛滥得更为严重,西汉已经无力整治黄河,对于百姓的呻吟和哀叹,只能听之任之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打通了汴渠、济水,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当时混账的王莽竟然认为,河水往东泛滥,不会冲走他在元城的(今河北大名东)祖坟,因此不需要浪费人力治理,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黄河离开河床后,四处驰骋,灌进济水、汴渠,支流暴增,致使兖州、豫州无立锥之地,房屋和百姓全被大水卷走,黄河以南数十个郡县原先在水一方,如今都在水的中央
建武十年刘秀决定修筑黄河堤岸,浚仪县令乐俊上书劝阻,说现在中原新定,天下还没有统一,不宜征发徭役。因当时与陇西隗嚣的战事处在最激烈的阶段,刘秀只得作罢,此事一搁又是三十多年,东汉明帝刘庄登基后,接连收到几份奏章,都是报告水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有的说:“黄河决口以来,汴渠东侵,许多良田、房屋都淹没在水中了!
有的说:“兖(今山东金乡西北一带)、豫(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一带百姓,多年遭受水灾之苦,离乡背井,到处流浪。
有的说:“在滔滔洪水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百姓期盼着朝廷能早日集结力量治水。
汉明帝看了这些奏章,心里非常焦急,下决心要治理黄河与汴渠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理黄河、汴渠。王景详细分析了水灾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
汉明帝听了王景的介绍,心里有了底儿,对王景的才能非常赏识。他当即赐予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书籍及钱帛衣物,任命王景和王吴共同主持治理黄河、汴渠的工程
对于这即将上马的庞大工程,官员们的意见并不统一
有的官员思想保守,提出这样的观点:“与其兴师动众去治水,还不如任水自流,让它自己形成新河道。
有的官员异想天开,提出这样的建议:“干脆恢复黄河故道,不是省时省力多了吗?
王景一一驳斥了各种错误的论调,排除了许多困难,与助手王吴一起进行实地考察,并制定了黄河、汴渠治理工程的完整方案
当年夏天,东汉政府征发民工数十万人,由王景和王吴率领,从荥阳为起点,开始了疏通河道、修渠筑堤的浩大工程
在这大规模的施工中,作为总指挥,王景每天起早摸黑,查看地势,监督质量,还亲自指挥开凿山地、破除旧河道中的阻水工程。施工中,采取了当时可能做到的技术措施,堵绝横向串沟,修筑坚固堤坝,疏浚淤塞的汴渠,对黄河与汴渠进行了综合治理
当工程进行到汴口(今河南开封北)时,王景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他反复设计了几种方案,比较它们的利弊,最后决定用十里立一水门的方法,交替从黄河中引水入汴渠,做到了黄河与汴渠分流,彻底改善了汴口极易出毛病的状况
经过整整一年的施工,到第二年夏天,长达一千余里的工程终于全部完成。泛滥了几十年的黄河水灾终于平息了,汴渠重新开始通航,曾被淹没的耕地又种上了庄稼
汉明帝听到工程完成的报告,非常激动,亲自到新修的河堤巡视,对王景采取的筑堤、修渠、绝水、立门,以及让黄河与汴渠分流等一系列措施赞不绝口,对参加治水工程的功臣予以奖励。为了维护、保养新修的河堤,汉明帝下令,按照西汉的建制,沿河的郡国都要有专职的河堤管理官员
公元72年,明帝刘庄带着浩浩荡荡的大臣们东巡,一直来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但见河上舟船往来穿梭,两岸河堤固若金汤。汉明帝看到了治水工程带来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为了嘉奖王景的功绩,将他连升三级为侍御史,任命他为“河堤谒者”
后人直接将王景对黄河与汴渠的治理和大禹相提并论,清朝的魏源对此的评价是:“王景治河,千年无患。”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