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陷阱
这个人事命令的意图非常明确,两个字——灭陈
不得不说,杨坚是个超级幸运儿,当他接手北周这个大帝国时,南北朝已经彻底进入了尾声,大分裂的时代即将结束,大一统的时机已经成熟
杨坚的幸运,其实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宇文邕。由于宇文邕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彼时南北朝的局势已经从三足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而且,此时的南北对峙,早不是早年的南北对峙——最初的南北均势,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边倒的北强南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南陈的疆域——在南朝四朝中(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南陈的疆域最为狭窄
当然,这也不能怪南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这位老兄倒确实是一代英豪,但无奈,他接手的是前辈留下的一个烂摊子,能够勉强维持局面就已不易,又哪能谈及其他呢?陈霸先的不幸,同样也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梁武帝(萧衍)
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活到86岁),但是,他的悲哀也正在于他的长寿,如果他能早死20年,现在我们评价萧衍,就只能是四个字——一代英主。很可惜,他晚死了20年,正是因为这20年,让他的历史评价一再降格,以至于我们现在谈起萧衍,都必须长吸一口气,然后考虑如何划分他的功过
当然,或许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老天让萧衍多活20年,其实何尝不是给他一个更进一步的机会呢?一代英主时期的萧衍,其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他的文治——他为人俭素,不吃肉,只食素,自己随身的衣物也是缝缝补补,时有“一冠三年、一被二年”的说法;他笃信佛法,从中年时代开始就力主禁欲,生命中的后四十年,就不近女色;他是个大学问家,在他的倡导下,南梁文化发展成绩斐然;他革新吏治,创造了在当时极具特色的选拔机制(规定小县令政绩出色,可以当大县令,大县令政绩出色,可以当郡守),使南朝官场为之一新…
但是,有了这最后20年,萧衍却能够在“武功”上也做出些成绩,原因无他——六镇兵乱后,北朝乱成了一锅粥,给了南朝可趁之机
然而,很可惜,年迈的萧衍,彼时已经再没有南征北战的豪情了,在北朝一片大乱之际,他居然只出手了一次,而大部分时候,他居然都处于旁观状态
萧衍唯一出手的一次,便是陈庆之那次传奇的北伐。当然,这唯一的一次,我们也能看出萧衍对战事的敷衍,因为,他居然只派出了七千人,要不是主帅是陈庆之,历史上岂能留下南梁北伐的印记
纵然如此,萧衍也还有机会。陈庆之用七千人,打出了七万乃至七十万才能打出的成绩,南梁军一路长驱直进,最后居然占领了洛阳,非但是占领了洛阳,甚至还站稳了脚跟……如果萧衍足够聪明,他本有机会收下陈庆之给他送上的大礼,但是,他却硬是让到嘴的肥肉从嘴边飞走了——他居然听信了元颢的鬼话,让一支增援部队,活生生的停在了边境线上,然后让他的大将陈庆之孤立无援,最后还得剃光了头发,才勉强捡回一命…
这最后的20年,萧衍非但没有把握住老天给他建立武功的机会,甚至,他原本可以名垂青史的文治,也因此大为缩水
萧衍的最后20年,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骄傲,二是仁慈
所谓骄傲,是萧衍躺在了他的功劳簿上,居功自傲,刚愎自用,乃至于丧失了一个治国者所应有的理智
公元564年,萧衍身边的大红人贺琛,给当年已经耄耋之年的梁武帝上了封奏疏,言辞委婉的,指出了国家面临的四大危机——一是户口减少,贺琛认为是地方官办事不力;二是吏治腐败,无官不贪,贺琛认为是“风俗侈靡”造成的;三是官场风气不正,很多官员常借着些小事排挤对手;四是国库空虚,到了“日不暇给”的地步,贺琛认为,这是因为铺张浪费
贺琛说的这四点,应当说还是相当公允的,切中肯絮,但是,萧衍拿到这封奏疏后的反应是什么?两个字——大怒,然后,亲自起草诏书,痛骂贺琛,予以强硬回击——一、你说地方官办事不力,可以,你具体指出谁谁谁有问题;二、你说要力行俭素,教化天下,说得对,但是老子还不够俭素吗?老子30多年没碰过女人了,住所就一张床,不喝酒,不好音乐,每天三更就起,经常忙到一天吃一顿饭,以前腰围超过十围,现在两尺不到,老子他妈是为了啥?你说啊!三、你说百官无不奏事,只是说些鸡毛蒜皮小事,夸大政绩,想要升官,好,你现在不许百官奏事,岂不因噎废食?没听说过“专听生奸,独断成乱”这句话吗
眼见老大恼羞成怒,贺琛自然不敢废话,只能乖乖闭嘴了
至于仁慈,似乎是项美德,但是作为国家统治者,仁慈过了头,麻烦就来了
萧衍对百官很仁慈,几乎不杀人,于是造成了百官“缘饰奸谄,深害时政”
萧衍对亲戚子侄很仁慈,于是造成了萧姓宗室成了烂货集中营
因为仁慈,萧衍笃信佛教,造成了南梁佛寺无止境的滥建,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他还四次出家当和尚,最后三次,百官为了赎回他来,花了四亿钱,羊毛出在羊身上,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如果说以上三条还不足以致命,那最后一点就很致命了——萧衍对于流亡的政治人物,同样“仁慈”得很
萧衍的最终悲剧,就是因为最后一条,他接纳了一个不该接纳的人——侯景!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