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丞相公孙弘

布衣丞相公孙弘 然而,正在这时,又一个女人出现了,这个女人比阿达成熟了许多,但论相貌和身材却比阿达更加强上十倍,她语出惊人,一张口就是连环炮般的三问:“你真的不想再回到中原去了吗?你真的不想再看到你的妻儿了吗?你完成西游的使命了吗?
“阿双。”张骞终于回过头来看了那个美貌女子一眼,突然眼中一热,一股热泪竟要往下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如果说张骞有什么“伤心”的话,就是阿双这三问了
那么这个阿双到底又是谁呢?她便是张骞到匈奴后娶的第二个妻子,以后在漫漫的岁月里,这个女子将陪张骞度过
原来张骞在匈奴境内一次无意中邂逅并且救了阿双一命,据说那次阿双骑马太快,当碰到张骞一行时,因为勒马躲避自己从马背上摔下来。当时张骞出于人道主义马上对阿双进行了紧急救援,结果把摔成“脑震荡”的阿双治成“脑清醒”才继续上路
而阿双为了感谢张骞这些从东土大汉来的使者的救命之恩,她非但指点张骞去大月氏往哪里走才对,而且还沿途对匈奴人“打招呼”,也正是因为这样,张骞凭着阿双给他的“绿卡”,才会畅通无阻。而一路上张骞和这个异国女子谈天说地,竟然是滔滔不绝,绵绵不休,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而阿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那是因为她是军臣单于身边一个当红侍女,皇帝身边的女人,匈奴人能不给她面子吗?事实证明一般人都给了,但却有一个人没有给,这个人便是军臣单于的宝贝千金阿达。阿达听说阿双的事后,就专门跑来看张骞,结果这一看不打紧,竟看出了爱的火花来,结果才来了劫钱劫色。但结果张骞宁可选择“头断”,也不选择“娶她”,这让阿达伤心欲绝
而阿双此时的出现,却改变了倔犟的张骞的想法,这三问把张骞问住了。是啊,自己的使命,家中妻儿的期盼,难道就这样忘了吗?良久,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张骞的眼中滑落,接着是第二颗、第三颗…
张骞重新又走回来了,军臣对张骞的回心转意很是欣喜,随即把“卖身协议”拿出来叫张骞签字。张骞终于还是签了字,不过他签的“卖身协议”的对象不是阿达而是阿双。阿达,军臣单于的女儿,金枝玉叶;阿双,军臣单于的侍女,卑奴贱妾。身份、地位、权势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没得比啊
对于张骞的选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包括阿双,她虽然早就对这个异国他乡的美男子动了情,但她一直埋在心里,她知道有的东西永远都得不到,也就懒得去幻想。相见不如怀念,人生苦短,不过如此
“我留下来可以,但我非阿双不娶。”张骞本来打算把对阿双的情感永远都埋藏在心底,但阿双的话唤醒了张骞求生的愿望,使命没有完成,不能这样死去啊
军臣单于最终妥协了,就这样,张骞和阿双走到了一起,一段传奇般的异国恋情至此花开结果
春去秋来,秋去春来,转眼六个春秋如同白驹过隙般过去了。这期间张骞和阿双已生了一对儿女。男孩张骞给他取名思念,女儿张骞给她取名中原。可以说儿女的名字合起来正是张骞无时无刻不在想的问题:思念中原
然而,正在张骞日日夜夜思念中原时,此时“国际形势”已发生了严重变化,汉武帝的“马邑之谋”未遂,匈奴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了“彻底决裂”的地步。也正是因为这样,军臣单于便欲把张骞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好在他女儿阿达出面求情,才使得张骞幸免于难
阿达并没有对张骞因爱生恨,反而是将“单相思”进行到底,匈奴女人这份敢爱就永远不言恨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啊
但自从“国际形势”风云直下,张骞再次出逃的心越来越强烈了。岁月还在一天一天地流逝,而张骞在岁月的磨合中,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都“入乡随俗”,到后来已看不出半点汉人的痕迹来。再加上他又早已娶妻生子了,匈奴人对他的看管也在一天一天变松,最后把他当自己人来看了
张骞的隐忍终于等来了逃跑的良机。要出逃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回大汉还是去西域;二是选择前妻还是选择后妻
第一个选择,张骞其实已经想了很多遍了。曾几何时,他多少次回头看来时的路,路早已不是路,早已被杂草和荒漠给覆盖了。曾几何时,再看前面西行的路茫茫戈壁,瀚瀚沙漠,路是有路,不知道下面埋了多少白骨和冤魂
前路茫茫,后路渺渺,饶是如此,张骞的心志最终还是没有动摇,不西游成功,怎么回去见汉武帝,怎么给大汉上上下下的百姓一个交代呢?怎么对得起那些殷殷期待的目光呢
张骞最终决定还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西游在人间”。第一道选择题搞定后,接下来就是第二道了
前妻是受父亲之命、媒妁之言而娶的,妻子虽然长相平平,不漂亮也不美丽,但却贤惠;儿子虽然长得跟他母亲有的一拼,但虎头虎脑的,甚是可爱。总之,一句话,得妻如此,一生足矣
后妻是经自由恋爱、自由结合而娶的,妻子既漂亮也美丽,更贤惠;儿女长得和他母亲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聪明又活泼。一句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而现在张骞选择去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西游记”,那就势必脱离后妻的怀抱,脱离儿女的相伴,势必和最开始选择西游一样,离开前妻和儿子。更重要的是这一去可能就是一去不复返,永远都没有再相聚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热血男儿张骞在选择生和死时都没有犹豫过,但在这个选择上却犹豫起来。在张骞心里,面对娇妻,面对儿女,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双重责任,不是说断就能断,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啊!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