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之口战

三川之口战 当年野利氏用枕头风干掉了自己的情敌卫慕氏,然后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好不风光。可后来李元昊先宠没氏,又宠没藏氏,野利氏逐渐失宠,就经常说些怨恨和吃醋的话。李元昊听说以后,就把她软禁在别的宫中,从此再也不和她见面
宁令哥呢,老爹夺走了本来属于他的没氏,自己去当唐玄宗了,给他强行安排了个李寿的角色,一点都不考虑他的感受,母亲又被软禁使他心里十分不满,总想给母亲讨回公道
可他们母子俩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整个国家都是人家李元昊的,他们想讨回公道谈何容易?李元昊能不加害他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没藏兄妹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宁令哥是一个火药桶,只要给他一点小火星,他就会造成一场大爆炸,到时候自己的计划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这个“点火”工作最终是由没藏讹庞完成的,对他而言,这个工作简直毫无难度
没藏讹庞劝宁令哥要先下手为强,干掉李元昊,否则李元昊是总有一天会对他们母子下手的
宁令哥也实在是太过年轻,经验不足,他很轻易地就相信了没藏讹庞的话,他认为,没藏讹庞是为他好,如果不是没藏讹庞的劝说,他肯定下不了这个决心,只能坐以待毙了
他也不好好想想,真要杀了李元昊,他还能活得了吗?弑君之罪是闹着玩的吗?他的势力可还没大到掌控整个国家的地步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十五日,正是元宵佳节,宁令哥决定在这天,入宫行刺李元昊
这一天李元昊一时高兴,喝得烂醉如泥,正在宫里休息。宁令哥和他的同党野利浪烈等人偷偷进入宫中,宁令哥一眼就看到了喝高了的李元昊,他毫不犹豫,举剑就砍
希望大家还记得,李元昊的相貌是“圆面高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圆脸,高鼻子,就是这个高鼻子,最后害死了他
也不知道宁令哥是剑法不精,还是第一次杀人底气不足,这一剑没把李元昊砍死,倒是把他的鼻子整个削掉了,李元昊当时就血流如注
如果这个时候宁令哥上去再补上一剑,那李元昊肯定会当场见阎王的。可现实已经不可能再给宁令哥一丁点儿时间了,李元昊的宫廷侍卫已经听到动静,赶了过来,他只有夺路而逃
野利浪烈等人跑得慢了点,被追上来的侍卫一通乱剑砍成了肉酱
宁令哥拼命逃出皇宫,无路可去,只有去投奔没藏讹庞了。他想,是没藏讹庞鼓动他行刺的,没藏讹庞应该会帮自己藏身的
他实在是太天真了,没藏讹庞巴不得他自投罗网呢
果然,宁令哥刚逃到没藏讹庞的家,没藏讹庞就命人把他抓住,砍死了,之后,野利氏也遭到了没藏讹庞的毒手
李元昊的鼻子被整个削掉,伤口太大,无法有效救治,第二天即因失血过多而死,时年四十六岁,谥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英明神武的李元昊就这么死了。作为一个皇帝,能够混到自然死亡无疑是最好不过的了,当然对于打了半辈子仗的李元昊来说,如果不能混到自然死亡,那么能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还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可他却因为儿女情长,死在了自己亲生儿子手里,这种死法,实在太窝囊
李元昊的一生,可以用“文治武功”四个字来概括。论文治,他立官制、别服式、改礼乐、更名改元、称帝建国,在政治方面确立了西夏地方遗腹子,与《宋史》不同。果如所说,没藏氏既已斥出为尼,其生子又在元昊死后,讹庞拥立,夏国将相岂无一人异议?其说恐不足信,宜仍以《宋史》为断
这话的意思很明确:按照《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说,没藏氏既然已经到戒坛寺出家为尼,而且还是在李元昊死后生下谅祚的,那么谁能保证李谅祚就一定是李元昊的儿子呢?万一李谅祚不是李元昊的遗腹子,那西夏皇室的血统岂不是要乱套了?西夏的大臣不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没藏讹庞拥立谅祚时,他们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这也就说明,谅祚绝不可能是在李元昊死后才出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是错误的
这个考证是很到位的,按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可问题偏偏就出现了。清朝史学家吴广成在其所撰《西夏书事》中肯定了谅祚在元昊死前出生的事实,却也引用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只是把没藏讹庞说的那段话改成了:“予何敢哉?夏自祖考以来,父死子继,国人乃服。今没藏后有子,乃先王嫡嗣,立以为主,谁敢不服?
如此一来,似乎一切就都说得通了,谅祚并非李元昊的遗腹子,没藏讹庞与诸大臣拥立的辩论也确有其事
可我要说的是,戴锡章既然已经推翻了谅祚是李元昊遗腹子的说法,那么《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没藏讹庞所说的那句“予何敢哉?夏自祖考以来,父死子继,国人乃服。今没藏尼娠先王之遗腹,幸而生子,则可以嗣先王矣,谁敢不服?”也就纯属子虚乌有了,进而,所谓没藏讹庞与诸大臣拥立之辩论便不可信。经吴广成这么一改,合理是合理了,可问题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说法都“恐不足信”了,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为蓝本的《西夏书事》的说法又能有几分可信呢
而且,即使不考虑戴锡章的考证,《西夏书事》的记载也是有疑点的。自李继迁起兵反宋,重新振兴夏州党项政权以来,其统治权的更迭一直采用的是父死子继的方式,李元昊辛辛苦苦奋斗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称帝建国,在事实上争取到了与宋、辽平起平坐的地位,怎么会无缘无故把皇位传给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堂弟委哥宁令?他又不是没有儿子。虽说李谅祚此时还小,可给他安排几个靠得住的辅政大臣(如杨守素等人),辅佐他长大成人,自主国事,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还有其母没藏氏和舅舅没藏讹庞呢。如果真要传皇位给委哥宁令,李元昊难道还能指望委哥宁令在李谅祚长大以后再把皇位传给谅祚?赵匡胤的教训就在眼前,李元昊可没那么蠢
另一个疑点是诺移赏都说的话:“国今无主,然则何所立?不然,尔欲之乎?尔能保有夏土,则亦众所愿也。”刚刚还打算按照李元昊的遗言拥立委哥宁令,仅仅只是因为没藏讹庞说了一句“委哥宁令非子,且无功,安得有国”就立马换了主意,还要立没藏讹庞为帝,这也太扯淡了吧
所以我的意见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不足为信,《西夏书事》也不足为信
事实上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皇位归谁的辩论,从没藏讹庞杀了宁令哥的那一刻起,皇位就只属于一个人——李谅祚
首先,李元昊生前很喜欢李谅祚,现在李谅祚是李元昊唯一的儿子,不立他立谁?其次,朝政大权掌握在没藏氏兄妹手中,而他们一个是谅祚的生母,一个是谅祚的舅舅,有这样坚强的后盾,李谅祚就是想不当皇帝都难!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