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稀泥的代价_1

和稀泥的代价 第二次凯旋而归后,窦宪早已完成了“质”的蜕变,由戴罪之身变成了“有功之臣”。随后,他和窦太后的“间隙”也因此而烟消云散了。随后,“大将军”窦宪掌握了大汉王朝的军权,成为朝中名副其实的“摄政王”。随后,窦太后封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潜规则”:一是亲属,二是听话;随后,窦氏家族的高官遍布整个朝野上下,达到了“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的地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带来的后果是,窦氏家族因为仗着上有“铁杆保护伞”,下有“黑社会团伙看场子”,强取豪夺、贪污贿赂、投机倒把等坏事干尽。窦笃进位特进,可以选拔官吏,享受三公的礼遇;身为执金吾的窦景越发肆无忌惮,公然指使手下恶奴抢夺财物,掠人妻女,使得京城里商贾关门歇业,如避寇仇,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身为光禄勋的窦瑰的为富不仁…
至于窦宪本人,塞外的戎马生涯并没有让他脱胎换骨,不见他提拔一位后学英俊、疆场功臣,不见他对国家的水旱灾害、黎民疾苦表示过关心。他只知居功自傲,傲视满朝公卿
窦氏家族的所为,搅得京城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一塌糊涂,官员们也不敢举报。众人都对他们这种行为敢怒不敢言,迫于窦氏淫威,没有人敢加以指责。而这时以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尚书仆射郅寿和乐恢四人组成的“四人帮”却逆流而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窦氏集团展开了激烈的火拼,四人帮弹劾窦氏集团的一些不法份子,因为证据确凿,事实胜于雄辩,窦太后为了给世人一个交代,不得已进行了处罚,结果被贬官或免职的竟然达四十余人
这显然“触怒”了以窦宪为首的窦氏集团的根本利益,因此,本着牙还牙的方式,他马上把目标瞄准在四人帮身上,采取了个个取击的策略,首先对四人帮中身份和地步较低的尚书仆射郅寿和乐恢动手,结果两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手,很快被窦宪以“莫须有”的罪名送上了断头台。而对于这一切,“三朝元老”袁安和任隗除了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外,竟然爱莫能助,毫无办法
另外,司徒府的属官周荣是反窦的坚定分子。司徒袁安弹劾窦景及与窦宪争论的奏表,全由周荣草就。窦氏宾客、时为太尉府属的徐来恐吓周荣:“你为袁公心腹,排挤窦氏,窦门刺客遍布城中,你出出入入可要小心呀!”周荣没有被他吓倒,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强硬地回答道:“我周荣是长江、淮河地区的一介孤单书生,有幸能在袁安属下任职,纵然被窦家所害,也确实心甘情愿!”除此之外,他告诫妻子:万一自己遭到不测,不要收敛尸体,以警醒朝廷
梁讽曾为窦宪的司马,去北匈奴招降纳叛,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因为忤意,就被窦宪处以髡刑(即剃光头发),武威太守又秉承窦宪的意旨杀了梁讽
可以说窦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一手遮天,什么叫睚眦必报
光阴荏苒,永元三年(公元91年)十月,十四岁的和帝刘肇要西去长安祭祀汉家园陵,让窦宪与他在长安相会。窦宪前来“迎驾”时,尚书下面一些趋炎附势的官员竟然向窦宪叩拜,伏身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幸好尚书韩棱正色说道:“同上面的人交往,不可谄媚;同下面的人交往,不可轻慢。与人相交,在礼仪上应不卑不亢,哪有人臣被称为万岁的制度!
才阻止了这次荒唐的闹剧
这次闹剧对刘肇幼小而脆弱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萌生出强烈的参政欲望。是啊,四年来,他已经由一个儿童完成了向少年的转变。人家都还停留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阶段,但刘肇却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皇宫、身不由已。”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向窦太后委婉地提出了他想“参政”的想法
没想到这次“投石问路”,被窦太后一口回绝了:“你现在还小,官场如战场,就让你舅舅他们先多替你担当一下吧,等你成年了再让你来太平盛世的主宰天下之王好吗?
窦太后的语气很平和,但意思却不容反驳
接着,刘肇充分发挥不灰心不气馁的优良作风,再向舅舅窦宪进行了“讨教”,结果,窦宪可没有窦太后那么温和了,他怒吼道:“你也不洒泡尿照照自己是啥样子,还想参政,我看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被窦宪一骂,年仅十四岁的刘肇彻底醒了,他明白天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从窦氏手中把权力棒“交接”过来,“等”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夺”
而要想夺权,必须陪送自己的“亲信”,朝中虽然也不乏袁安、任隗这样的正义之士,但更多的是趋炎附势之辈,如果在朝中“赤裸裸”地寻找自己的亲信,弄不好就会打草惊蛇,弄不好会阴沟里翻船,弄不好会死无葬身之地。对此,年少却充满智慧的刘肇决定就地取材,选的亲信居然是宦官郑众
郑众不但是个宦官,而且是个有残疾的宦官,据说在入宫时受到了非人的折磨,能保全一条性命下来已经是奇迹了
刘肇选择这个残疾人做“挡箭牌”,一是可以避人耳目,二是因为郑众不是一般的人。如果说残疾是他最大的缺点,那么品德就是他最大的优点,他忠于朝廷忠于党忠于祖国党于人民,就是不忠于窦氏集团。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刘肇向郑众投去“爱的橄榄绿”时,邓众很快便成了他的“靠背山”
有了“内线”邓众的支持和帮助,刘肇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窦太后和窦宪等人的最新动态,这为他实现梦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初试牛刀取得不错效果后,刘肇本着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原则,继续他的“爱”的寻找之旅。很快,他把目标瞄准在了自己的异母哥哥、前废太子清河王刘庆身上
这个时的皇室宗亲王,几乎被窦氏集团一网打尽了,五大藩王被告斩,其它亲王也沦为布衣或是归隐山林了
相对于其它宗亲选择中隐隐于市和小隐隐于野相比,清河王刘庆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痛失太子之位后,并没有忌恨刘肇,而是对专权的窦氏集团深恶痛绝。因此,相对于别人的明哲保身,他选择了大隐隐于朝。一直蛰伏在朝中,不显山也不露水。这时,他和刘肇两人就象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两人很快达成了生死连盟,六个字:同患难,共进退
事实证明,这个刘庆果然不是一般的人物,他虽然也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但谨慎而不失机智,沉着而不失稳重,成了铲除窦氏外戚集团的“骨干力量”。他找来一本《汉书•外戚传》对刘肇进行“洗脑”,目的是让刘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大局观、政治观,让其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他的“启蒙教育”无疑让原本“迷惑”的刘肇“茅塞顿开”
在找到两个好帮手的同时,刘肇再接再厉,很快把目标瞄准在另一位“奇人异士”身上,这个人的名字叫丁鸿。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