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击宦官势力

三、打击宦官势力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在朝廷征讨成德的战争中,徘徊于朝廷和王承宗之间,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从朝廷那里获得不少钱粮物资。田季安是个生性残忍之人,朝廷征讨成德无功而返,使得他更加肆无忌惮,对部下的任何不从表现,都予以残酷的镇压
田季安虽然贵为魏博节度使,但就是因为他太过苛刻,所以将士们对这个主帅很是惧怕,内心并不十分拥护。元和七年(812年)田季安去世时,其妻元氏召集诸将,准备立长子田怀谏为节度使,结果遭到了将士们的一致反对。事实上在这些将士的心中,早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那就是田季安的族叔,时任内兵马使的田兴
田兴的祖父田延恽是魏博镇首任节度使田承嗣的叔父,父亲田廷玠曾经在建中初年为田承嗣守卫沧州,顶住了李宝臣、朱滔的联合进攻,进而受到德宗皇帝李适的嘉奖。当族侄田悦背叛朝廷时,田廷玠曾严厉进行斥责,甚至告诉田悦如果其与朝廷为敌,就先杀了自己再说。可是田悦不予理睬,最终在他与朝廷为敌时,田廷玠称病闭门不出,建中三年(782年)抑郁而终
田廷玠的为人深深影响着田兴。田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通晓兵法,受家族习武风气的影响善于骑射,伯父田承嗣在位时,极为宠爱这个侄子
田季安担任节度使时,对于这个族侄的乱施杀伐,田兴曾多次规劝,因此受到不少将士的拥戴。但田季安认为田兴是有意拉拢部下,鼓动人心,所以将田兴外派,出任临清(今河北临西)镇将,并准备寻机将其处死。田兴察觉到了田季安的阴谋,因而自称身患风痹,告病在家,将自己烫得体无完肤,最终瞒过田季安,才得以保存性命
现在田季安已经去世,将士们拥戴田兴为节度使,这等于将田兴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远在京城长安还有高高在上的皇帝,这一点田兴必须要顾及。所以面对将士们的拥戴,田兴告诉大家,既然推举自己为节度使,就必须听从自己的命令,今后魏博镇须奉守朝廷法令,如果众人不能答应这个条件,那节度使之位最好另选他人。最终将士们答应了田兴这个唯一的要求,田兴顺利上位,然后立即上表朝廷,表示愿意归附
田兴的父亲田廷玠本来就以忠于朝廷而著称,田兴又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因此继任之后主动归顺朝廷并不稀奇。但是就在田季安刚刚去世之际,围绕着如何处置魏博的问题,以李纯为代表的唐廷内部却发生了一场争论
田季安的死讯刚刚传到京城时,李纯立即召集宰相们共同讨论魏博镇的形势及如何应对的问题。李吉甫认为,朝廷自征讨成德至今,两年来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力和军力,现在完全可以利用田季安死去的机会发兵征讨魏博,进而洗刷因为征讨成德无功而返带来的耻辱
但另一位宰相李绛则不同意李吉甫的看法,他认为,针对魏博镇不必动兵,用不了多久魏博镇就会主动归顺朝廷。虽然李吉甫反复陈述用兵的有利条件,但李绛则坚持认为魏博镇不久一定会主动归顺
从双方的观点来看,李吉甫的观点似乎更合情合理。而李绛的观点则有些主观,他为李纯分析形势的时候虽然说明兵不可轻动的道理,但拍着胸脯保证魏博镇一定会主动归顺,未免有些铤而走险。如果魏博镇没有归顺,那李纯断然接受不了李绛的如此忽悠,定会将他治罪,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绛很可能与魏博镇存在暗中来往
只有深刻熟悉魏博镇的形势,才能下定结论
换句话说,在很多人还不知道魏博镇是个什么走向时,李绛已经知道了田兴必将上位
清代的王夫之曾经评价李绛,说他是筹划于朝堂之上,遥制于千里之外;度测未来之事,而后来验之果然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李绛之所以能精准的预测,是因为他事先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甚至是已经知道了即将产生的谜底
元和七年(812年)十月十日,魏博镇监军将田兴成功上位和要求归顺朝廷的消息上报给了朝廷。李纯极为兴奋,立即派中使张忠顺前去魏博宣慰,并在给田兴的《授田兴魏博节度使制》的诏书中,夸赞田兴是“忠孝是力,介若金石,深惟大体,义勇斯奋”
当时或许连李纯也不会想到,他当政时代的中兴之治,居然是从魏博镇的主动归顺开始的。从当时的影响来看,魏博镇的主动归顺深刻影响了后来李纯对其他藩镇的策略,意义堪称重大
河朔三镇几十年来一直联盟。例如,建中年间的四王联兵以及李纯征讨成德时,魏博镇与成德串通一气。田兴的归顺使魏博六州之地归于朝廷,使得成德失去了南面的屏障,也使得平卢的李师道失去了西面的屏障。因而魏博镇的归附在坚固的河朔三镇版块上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
也正是因为田兴的主动归顺,才引起了成德、平卢及淮西等藩镇的极大恐慌,如平卢的李师道就企图领兵进攻魏博,但因为宣武镇威胁要进攻平卢,才使得李师道未敢轻举妄动。可以说魏博的归顺,在当时来讲,至少让那些强藩不再是铁板一块,为李纯后来解决河朔藩镇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关键的是,魏博镇的归顺使朝廷在未来征讨藩镇的战略姿态上,取得了有利地位。当时谁也没想到,后来征讨淮西就是因为魏博镇的归顺,使得平卢的李师道始终感觉受到掣肘而不敢援救淮西,从而使朝廷一举取得平定淮西的胜利
当然,目前的形势是对朝廷有利的,但李纯要想实现“以法度裁制藩镇”的策略,还必须要靠他的努力。要知道不是所有藩镇都会像魏博镇这样主动归顺,如何平定这些强藩,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是摆在李纯面前的一个课题,更是他需要走的一条漫长道路。
第三章 征讨淮西 魏博镇的主动归顺更加坚定了李纯解决藩镇问题的信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走扎实道路的决心。此后李纯十分重视经济问题,注意整顿财政,采取多种措施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恤灾民,改革税法,整理漕运,使帝国的经济、财政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全面开展“以法度裁制藩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元和九年(814年),李纯在帝国国力逐渐上升的时候,开始继续着手解决藩镇问题。继平定三镇叛乱和强征河朔之后,李纯终于迎来了他平定藩镇割据的最重要一役,也是李纯当政时期影响重大而深远的政治事件,即元和九年(814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的征讨淮西之战。在这场规模空前、耗资巨大、困难重重、历时长达三年的战争中,李纯的意志和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使他平定藩镇的事业逐渐进入高潮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