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和愁

忧和愁 赵充国虽然打败了先零,但是离“征服”两字还差得远。如果是本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原则,这时应该对先零穷追猛打才对,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充国却来了个鸣金收兵。这时就有许多杀红了眼的将士不理解了,他们纷纷追问道:“此时是全歼先零的最佳时机,怎么不追了呢?
然而,赵充国有他自己的理由
1.狗逼急了都会跳墙,更何况人呢
2.我肚子痛,就算想再追下去也是力不从心
赵充国生病也是事实,据说是因为水土不服,染了风寒而肚子里闹革命。谁也不会料到,就在赵充国“伤痛”期间,羌人纷纷以投降的方式来为这个老而弥坚者“疗伤”。当人数超过了一万人时,赵充国马上“疾去病好”,因为他此时已心中有数了:羌人被彻底打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时他作出了这样一个惊人之举,撤兵,把所有骑兵都撤走,只留下一万步兵。而步兵的任务不再是“打仗”,而是开荒种田
屯田守边。这仗还没有打完就弄了这样一个新鲜玩意儿,汉宣帝自然不能不管了,于是他派破羌将军辛武贤来到最前线,命令他俩合兵一处进攻先零,改“分而击之为合而击之”
赵充国再次拒绝和辛武贤合作,马上向汉宣帝打了一个小报告,详细阐述了国家、军队和边防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说出了再打下去的利害关系
1.粮草供应不足。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要行军要打仗,就得要吃饭。再继续进军每月至少需要几十万石粮草。而这么多粮草全靠内地转运,山高路远,怎一个“难”字了得
2.战争不能解决羌族最根本的问题。战争只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希望羌彻底归汉,这个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其他的邻国也会跟着一个一个地叛乱的
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安抚。不再向羌人动用军事行动,而是采取安抚的办法,引诱羌人归降。与此同时,在边疆地区组织军民屯田驻防,耕种守边两不误,既维护了边疆的和平稳定,又为国家减压,何乐而不为呢
都说事不过三,前面赵充国已经两次顶撞皇上了。赵充国第三次的报道还没有发,他的儿子赵卯就有话要说了:“皇上叫你们这样打仗,就算打败了,也跟你没有多大关系。你这般三番五次地冒犯皇上,一旦皇上发飙,只怕连脑袋都很难保住啊!
面对儿子的提醒,赵充国叹道:“对待国家的问题上,做臣子的怎么能不忠诚呢?头可破血可流,但这疏是一定要上的。”说完毅然上疏
汉宣帝接到上疏后依旧开了个“讨论会”,结果对赵充国“督兵屯田”的建议,参与会议的朝中大臣,十有七八表示不赞成。有了众大臣的支持,汉宣帝底气十足地对赵充国进行了“质问”:“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
意思就是说如果按照将军的意思实行罢骑兵而屯田的策略,羌虏要何时才能诛灭,我们的士兵们何时才能卸甲归田呢?你还有什么理由,马上奏上来
应该说汉宣帝虽然是在“质问”,但语气还是“谦和”的。如果赵充国识相的话,应该马上顺应“圣意”,三缄其口才对。然而,事实证明,赵充国就是赵充国,他马上就来了个“复奏”:羌人与汉民一样,都有“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之心。如果罢骑兵而屯田,“顺天时,因地利”,胜利在望。再加上羌众已经动摇,前后来投降的超过了万余人,这都是我们宣传“宽恕”的结果。与此同时,他还提出留兵屯田“十二便”,引用原文如下
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坠,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叛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侥幸,不出,令反叛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遂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无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他变之忧,十也。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
结论是:“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强烈要求朝廷采纳他的策略
接到赵充国的第四次上疏,汉宣帝再次召开“讨论会”,结果这一次大臣们赞成赵充国的已占了一半的人。眼看讨论会没有得出什么结果,汉宣帝再次向赵充国提出了“质问”:“如果羌人得知朝廷罢兵屯田,再乘虚而袭,我们怎么办?
赵充国答:“先零羌所剩精兵不多,而且还‘失地远客,分散饥冻’,再加上罕、开等部落已和他们分道扬镳,羌人实际上已是一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乌合之众了。我们只要屯田兵扼守要道,搞好战备,以逸待劳,是不怕敌人进攻的。相反倒是北方的匈奴不可不防,西域的乌桓不可不忧啊!
最后他再次陈述督兵屯田的好处:内有无费之劳,外有守御之备。并且指出自己是个“不真诚的话不说,说了的话就要真诚”的人,正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他才甘愿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冒死上疏的
赵充国的“肺腑之言”这一次感动了朝中的大臣,赞成他的人此时已达十之八九。汉宣帝最后没辙了,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面叫赵充国采取安抚的政策方针,而置屯田;另一方面叫辛武贤带兵出击
结果,辛武贤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当年只斩杀羌人几千人,而赵充国兵不出营就收降五千多人
面对既得的成绩,赵充国没有小富即安,而是再接再厉,第六次上疏:“羌人约有五万军兵,已经斩首七千六百级,投降三万一千二百人,淹于湟水和饥饿而死的也有五六千人,现在逃跑的只有不到四千兵马。况且罕羌首领已经明确表示,要杀死先零羌的首领杨玉以谢罪过。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在羌人的问题上都不用再动用武力了,请皇上下令撤军吧。
事实胜于雄辩,这一次汉宣帝不得不批准了赵充国的建议。果然,第二年秋天,先零羌首领杨玉不出意外地被部下杀死,其部属四千多人全部归降汉军
记大德不拘泥于俗见,立大功不迎合于众人。让我们对赵充国这位英雄表达崇高的赞美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