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无字碑头镌字满

9、无字碑头镌字满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日,李显吃下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等人已经下毒的馅饼后,在神龙殿暴毙而亡
李显由于性格的原因,始终缺少决断力,或许是念及自己深陷苦难岁月时,韦皇后始终不舍不弃的陪伴身边,使他虽然看透了韦皇后的野心,却没有下定决心立即采取措施,最终导致韦皇后率先出手,自己暴毙而亡
我只想说,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李显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本来是韦皇后最希望看见的,但真当李显离开时,韦皇后顿时觉得自己陷入了孤立
因为李显的死仅仅是个开始,接下她要运用她那历练多年的权谋之术来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经过和安乐公主、宗楚客等人的商议后,韦皇后决定对外暂时封锁李显已死的消息,因为他们所有人都不知道,一旦公布李显的死讯,外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过韦皇后可以确定一点,最激烈的反应最多就是有人兴兵讨伐自己
所以,韦皇后首先下令让所有宰相班子的成员迅速进宫,前边我说过当时掌管朝廷政务的人基本上都是内朝后妃势力的成员,韦皇后让这些人进宫,是想成立一个临时工作组,以应对临时突发事件
然后她又下令征调各府兵五万人立即前来长安听候调遣,并将这五万人分别交给自己的娘家人驸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锜、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五个人进行统领
同时针对长安的现状,韦皇后又做出两个重要部署
1、中书舍人韦元带领1000人马巡逻长安六街
2、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率领500人急赴钧州协同驻守,防止被贬的李重福知道李显突然死亡而起兵造反
应该说李显死后,我们能够看出韦皇后对未来的朝廷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心中并没有底,而她的部署主要是提防长安城内民心思变和预防各地方的起兵造反,而主要对象是李重福
在我看来,韦皇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反应已经实属不易,不过她的部署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内宫中突发事件显然没有预防措施,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个疏忽导致了她最终的惨败
在部署完外围的事情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来继承皇位。韦皇后明白,当前局势下,自己是万万不能宣布自己做皇帝的,因为那样会使她立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对于女皇的梦想,虽然她这些年一直翘首以盼,但眼下如此敏感的局势下,她首先要做的是必须稳定住局势,而要做到这一点,绝不仅仅是靠那五万军队就能做到的
俗话说的好,家不能一日无主,国不能一日无君,眼下最要紧的是要找到适合继承皇位的人,而所谓适合必须要完全依据韦皇后的标准来定。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即位后必须依然是在韦皇后的掌控之中
综合上边所说的,目前唯一合适的人选不是李旦,而是李显的第四个儿子李重茂
当时李重茂只有16岁,如果他当上皇帝,韦皇后很自然的晋升为皇太后,而且因为李重茂年轻的缘故,韦皇后继续临朝称制,相信所有人都不会说出什么
所以立李重茂为皇帝是当时韦皇后最好的也是仅有的选择
但问题的关键是,此时除了内朝后妃势力的成员之外,大部分人全都不知道李显已死,既然皇帝依然健在,那干嘛还要在立一个皇帝
我始终认为韦皇后在实现野心的道路上,此刻这个问题是她最难迈过去的一道坎,除了很多人不知道李显已死之外,当时李重茂并不是皇太子,因为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首先必须是皇太子,所以要想让李重茂顺利即位,就必须首先要立他为皇太子,坦白的讲,当时以韦皇后的身份想要运作成功这个问题难度不小
因为,她同时要面对来自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宗室的压力
《资治通鉴》上记载过这么一段话
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上官婉儿当时已经晋升为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
这本来是一段很普通的记载,但如果仔细思考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太平公主当时究竟知不知道李显已死
前边我们说过,当时韦皇后对外已经封锁了李显已死的消息,按照这个来推断,太平公主应该不知道李显的死讯,但她为什么会和上官婉儿谋划起草李显的遗诏呢?而所谓遗诏是皇帝即将驾崩时,为后人留下的遗书或者遗言,也就是起草遗诏的时候皇帝应该是活着的
太平公主是不可能在事先知道李显即将驾崩时,与上官婉儿一起计划草拟遗诏的,所以答案只有一个,是韦皇后让太平公主参与其中的
可是问题又产生了,李显属于非正常死亡,韦皇后事实上属于伪造诏书,而她为什么要让太平公主参与其中,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太平公主心甘情愿的参与呢
难道直接告诉她李显已经被自己毒死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这句话就成了解开迷雾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太平公主和李旦作为李唐宗室的代表人物,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在我看来,当时太平公主参与计划草拟遗诏的工作,其实是代表相王李旦的,而李旦之所以不直接出面参与,是因为他有碍于自己与韦皇后乃是叔嫂的关系,因为古代历来有叔嫂不通问的规矩,这一点宗楚客在这之后也有一篇上疏提到过这个问题
所以太平公主参与草拟遗诏,很有可能是韦皇后编造了一个谎言,让太平公主作为李旦的代表参与其中,而这个谎言唯一能让太平公主信服的,就是告诉她李显忽然病重
这是太平公主唯一能信服的理由
皇帝病重马上立太子,这很合乎情理,所以太平公主代表以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参与进来,而韦皇后之所以要让李唐宗室参与其中,我认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试探性的联合李唐宗室
“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这句话恰恰证明了韦皇后的想法,韦皇后的本意是自己摄制政事,李旦也参与谋划政事,典型的权力平衡化
所以,我认为在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日的某个时间段,韦皇后一定秘密的与太平公主达成了协议,李显死后,李唐宗室承认自己的地位,同时李旦辅佐政事
对于这个结果,太平公主和李旦无疑是能接受的,因为李显在位时,她们虽然地位很高,但实际上基本上被架空,而与韦皇后达成这个协议,又使他们重新掌握了权力,双方皆大欢喜
不过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已经被韦皇后着实忽悠了一把,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韦皇后谎言基础之上的,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李重茂能够当上太子
当诏书草拟完毕,李重茂的太子之位已经固定之后,一直到六月四日对外公布李显的死讯这不到二十四个时辰之内,韦皇后就对先前达成的协议忽然反悔
起因就是前边说到的宗楚客的那篇上疏
“相王辅佐政事,在道理上行不通;相王和皇后是叔嫂关系,不变相互问候,如果未来相王辅佐政事,在朝廷朝议的时候,如何行礼?臣请求皇后坐朝主政,罢免相王辅政的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宗楚客的这篇奏疏是联合当时所有宰相一同上疏的
我们无法判断宗楚客联合宰相们上疏这件事,是不是就是韦皇后的背后指使,也许是宗楚客担心一旦李旦和太平公主上位,自己先前的地位就会受到冲击,总之一句话,韦皇后单方面撕毁了和太平公主的协议,将李旦的辅政之职改为了具有顾问性质的虚职:太子太师
在她看来,李显的遗诏已经在手,李重茂的太子地位已经确立,而且所有人当时都知道草拟遗诏这件事,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宗室也参与其中。所以现在她可以完全可以做到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甩掉李旦和太平公主,更何况她的手中还有数万兵马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四日,韦皇后下令将李显的灵柩从神龙殿迁到了太极殿,然后召集所有王室宗亲和朝臣公布了李显的死讯,并宣读了李显的遗诏
“李重茂恭顺温良,立为太子,韦皇后择吉日扶太子登基并摄知政事,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太尉;即日起改元唐隆,钦此!
在所有跪听遗诏的人中,最吃惊的当属李旦和太平公主
皇帝陛下这么快就驾崩了?而且怎么由辅政变成了太子太师
两个人缓缓抬起头望着高高在上的韦皇后,通过这个女人的阴冷笑容,他们霎那间明白自己被这个阴毒的女人涮了

三天后,年少的李重茂在韦皇后的扶持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韦皇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韦太后,此刻她十分得意,在她看来,她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因为可以继续运用自己权术,很快就可以实现她的女皇之梦
与韦太后得意相对应的却是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愤恨,不过眼下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所以他们只能等待时机,以求东山再起
此时的大唐帝国似乎已经渡过了那疾风骤雨般的浪潮,但很快随着一个人的急速登场,帝国又将迎来新一轮浪潮的冲击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隆基!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