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逊于李元昊的名将

不逊于李元昊的名将 仁孝的文治咱们就先说到这儿,接下来还是让我们继续讲述西夏朝廷内的政治斗争吧,因为有些坏人似乎已经不甘寂寞,跃跃欲试想要赶紧继续上台表演了
西夏人庆三年(1147年)五月,任得敬请求入朝为官
任得敬此时的官爵为翔庆军都统军、西平公,官虽然已经足够大了,但再大也是一个地方官,最多也只能在自己的辖地里当个土皇帝。对于野心极大的任得敬而言,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他满足。在他看来,只有进入了朝廷中枢,从事实上掌控这个帝国,才算实现了人生价值,总待在地方上,能有什么前途?所以他上表仁孝,表达了自己入朝为官的迫切愿望
任得敬平定了李合达叛乱之后,仁孝就打算让其入朝,只是由于现实需要(震慑叛党),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如今已无震慑叛党的需要,任得敬又主动提出了入朝的请求,仁孝打算,遂了任得敬的心愿,让他入朝做官
真要是照这么干,那后来的历史发展可能就不堪设想了。关键时刻,御史大夫热辣公济站了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任得敬上表请求入朝,恐怕是想干预朝政。自古以来,外戚擅权,国无不乱。任得敬虽属皇亲国戚,但他毕竟非我族类,谁能保证他没有异心呢?陛下您一定要三思啊。
热辣公济的眼睛实在够毒,一眼就看出了任得敬的阴谋。此时濮王仁忠也出来附和热辣公济的意见,仁孝遂打消了让任得敬入朝的念头,找了个理由,拒绝了任得敬的请求
任得敬得知由于热辣公济和仁忠“从中作梗”,致使自己入朝的请求被驳回后,气得暴跳如雷,大吵大嚷。可气归气,他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很明显,只要有这两个人在,他就根本没有任何入朝的可能性。现在唯一的办法,估计只有耐下性子等待机会了
老天爷没让任得敬等太久,西夏人庆五年(1148年)十一月,濮王仁忠卒
仁忠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封建社会完美臣子的典型代表,他不仅人长得帅(长身美髯须),而且口才特别好(在朝侃侃),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他的弟弟舒王仁礼当时在韦州监军司担任监军,可能是由于家里实在太穷,所以就收了人家的一点贿赂,仁忠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写了一封信给弟弟,给他讲了一些诸如“人穷志不穷”的道理,让他把收人的钱还回去。仁礼看了哥哥的来信,马上就退回了所收的贿赂。后来仁舒死后,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穷得叮当响,仁忠就把自己的俸禄全都给了仁舒的家人,让他们生活,自己却和妻儿每天吃粗茶淡饭,丝毫不觉得苦
仁忠对自己的家人尚且如此严格要求,对于其他人就更不会客气了,晋王察哥虽然一辈子战功无数,但出了战场,他的形象却是相当差劲,原因很简单,他太贪心。乾顺在位时,察哥曾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建造豪宅,人民为此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仁忠闻听此事,随即上书弹劾察哥,义正词严,毫不客气
弹劾归弹劾,骄横了一辈子的察哥难道会被一封奏章打败吗
事实证明,即使是像察哥这样不可一世的人,在一身正气的仁忠面前,也是会低头的。察哥听说仁忠上书弹劾他,底气立马就泄了一半,老老实实地停止了豪宅的建造,消息一出,举朝哗然,再也无人敢怀疑仁忠的本事了
乾顺从这件事情中看出了仁忠的耿耿忠心和浩然正气,升他为中书令,当时察哥还打算搞点小动作,破坏乾顺的任命计划,结果自然是以失败告终了
后来任得敬想入朝,便秘密与自己的女儿任太后取得联络,想让她以皇太后的身份授意群臣在仁孝面前替自己说好话,任太后惮于仁忠的威严,一直不敢行动
仁忠一死,任得敬入朝的障碍就减少了一大半,他开始打算再次行动了。这一次,任得敬没有贸然上书,而是用了自己屡试不爽的绝招——行贿,他把行贿的目标定为晋王察哥
这一次任得敬算是找对了人,像察哥这种贪心不足的人,他家的大门对行召任得敬入朝
有了察哥这位重量级人物的举荐,任得敬的入朝之路便不再艰难了。仁孝下诏,令任得敬入朝为尚书令,任得敬终于迈出了他擅权专国之路最重要的一步
话说有了这一次的合作,任得敬与察哥二人居然相见恨晚,关系日见亲密起来。任得敬因为是依靠察哥的举荐才得以入朝的,所以在表面上对察哥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察哥对任得敬也是赞赏有加,丝毫不吝溢美之辞
臭味相投,真正的臭味相投
任得敬入朝之后,官做的是顺风顺水,一年之后,他就升为中书令,爬到了濮王仁忠当年的高度
中书令已经算是非常大的官了,可任得敬是不会就此满足的,毕竟他想要的,是掌控整个帝国
可在现在看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实在难度不小,别的且不说,察哥的存在就足以让任得敬的这个“远大理想”化为泡影。察哥十几岁就开始在战场上拼杀,一生立功无数。他虽说身上毛病一大堆,可这么多年来,除了濮王仁忠这样软硬不吃的狠角色不怕他,敢在老虎嘴里拔牙,其他人对他可是一直敬而远之的,就连仁孝都要敬他三分。如此重量级的人物,自然不是任得敬能够轻易比肩的
实力上的巨大差异,使任得敬根本不敢把察哥怎么样。相比而言,与察哥的所谓亲密关系,在任得敬那里简直不值一提,为了无上的权力,他连女儿的终身幸福都不在乎,又怎么会在意与一个外人的友谊?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面对察哥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任得敬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估计只有等了,啥时候察哥死了,他也就无所畏惧了
这个办法虽然简单,却前景光明,毕竟察哥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几天奔头
任得敬没有等太久,西夏天盛八年(1156年)四月,察哥死了
这位纵横疆场几十年,多次力挽狂澜,为国家建立了无数功勋的老将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时年七十余岁
察哥的前半生无疑是极其辉煌的,他十几岁即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立下大功,之后向乾顺进言,改革西夏军制,再后来在北宋誓要灭亡西夏的步步紧逼下临危受命,率军抵抗,于统安城一战大败宋军,斩杀名将刘法,成功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而他本人也凭借此战的胜利,达到了人生辉煌的顶峰
相比于前半生的辉煌,察哥后半生的表现实在是相当差劲。除了前面提到的贪污受贿、横征暴敛,他还威福自专、横行霸道,多次抢夺民间园宅,供自己享受。他虽年逾古稀,却是“老当益壮”,家中姬妾成群。仁孝鉴于他对国家有大功,又是长辈,所以一直也不怎么管他,任其为所欲为。直到察哥死后,仁孝才下令把这些年察哥抢夺的民居还给原主
一码归一码,察哥为人上的劣迹并不能掩盖他在军事上的光辉,他依然是李元昊之后西夏最伟大的军事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察哥一死,任得敬的升迁之路立马就变得相当平坦了,几个月后,他升任国相,开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史载:晋王察哥在朝,得敬犹知顾忌,及察哥卒,益易仁孝,势日专横,政由己出,举朝侧目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察哥在的时候,任得敬还有所顾忌,不敢太放肆,察哥一死,他就不把仁孝放在眼里了,专横跋扈,连政令都出自他手,整个朝廷都被他控制和掌握了
按说官都做到了这个份儿上,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可任得敬对此仍不满足,他任命自己的弟弟任得聪为殿前太尉,任得恭为兴庆府尹,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势
相比于哥哥任得敬,任得聪和任得恭两人的政治智商可以算是低得一塌糊涂。他们倚仗着任得敬的权势,滥用职权,网罗党徒,为非作歹。由于他们做得实在太过分,秘书监的官员王举实在看不下去了,愤然上书弹劾。可是现在的任得敬早已成了气候,连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还会怕人弹劾吗?他轻易就把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王举弹劾奸党未能奏效,耻于与这样人同朝为官,一怒之下罢官而去
总的来说,任得敬现在的事业可谓是顺风顺水,虽说偶尔会有一两个不知死活的人和自己过不去,但在他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飞蛾扑火,根本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前面的路仍然一片光明。西夏天盛十二年(1160年)三月,任得敬进爵楚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