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风生水起 左右为难

第十九章 风生水起 左右为难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阐述了窝里斗几个特点
一曰阴:即不公开。在公开场合,大家都是好同志、好朋友、好兄弟,笑容满面,一团和气,背地里则咬牙切齿,磨刀霍霍,甚至使坏弄鬼,放暗箭,打冷枪。总之,当面说好话,背地使绊子;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当面握手,背后踢脚;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是窝里斗。既然是“一家子”,就该团结、和睦,不能“当面锣对面鼓”地公开叫板。谁要是公开翻脸,便等于和大家作对,那可就“对不起”了。这个风险,谁也担不起。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一般都不会撕破了脸来对着干。何况,依面子原则,原本就面对面时要做人,背靠背时不妨捣鬼的。而且只要面对面时是人,面子上过得去,大家也都不好翻脸。至于背后是人是鬼,只有鬼知道,何妨鬼鬼祟祟?再说,“明枪易躲、暗箭难妨”,背地里捣鬼,杀伤力更强,何乐不为?显然,阴,一方面是形势使然,另一方面也不无好处,于是窝里斗便多半要用阴谋诡计
二曰软:即不硬来。这和阴是配套的。阴则柔柔则软。窝里斗既然不能公开当然也不能硬来。硬来则难免有敌对之嫌,那就不是窝里斗了。所以,就窝里斗而言,软磨要胜于硬抗,软刀子往往比硬棍子有用,这同背后搞鬼是一个道理。当面和硬来都让人警觉,既让当事人警觉,又让旁观者警觉,“鬼”就不好搞了。如果用软刀子、软功夫,便不难在不知不觉中杀伤对方,即便发觉了也难以还手。因为,如果是棍子打来,你还可以去挡住那根棍子,或把棍子打断;如果是阴风吹来,污水泼来,你用什么去对付这软东西
三曰小:即不起眼。比方说,做小动作,打小报告,闹小纠纷,制造小摩擦等等。这就很不好对付。第一,不容易发现;第二,不大好还手。因为那些名堂实在太小。如果去认真对付,既不值得,别人也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和你关系不好的人会说“屁大一点小事,闹什么闹?太没涵养。”和你关系好的人则会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不要因小失大。”但是,事有大小,是非却不因事小而不是是非。小麻烦也是麻烦,小纠纷也是纠纷。它们对人心理、情绪上的刺激也不可小看。更何况,小东西多了,也能闹出大事情。比如蚊子虽小,但如果成群结队,也能把人咬死。所以,小动作、小报告、小纠纷、小摩擦,也能置人于死地。然而,毕竟是“小”,至少不好一开始就“小题大做”的。结果是,你还手也窝囊,不还手也窝囊
四曰粘:即无休止。这也是“内部斗争”的特点。外部斗争,敌我分明,胜负分明,一是一二是二。一仗打完,要么胜,要么负,要么和,总归有个了结。窝里斗则不然,因为它首先就不承认有什么斗争,也就无胜负可言。再说,即便一方胜了,另一方负了,也还得在一起过日子,那负方岂有不设法报复之理?于是便拉拉扯扯,粘粘乎乎,没完没了。这就实在可怕,因为如果不阴,便可“当面还手”;不软,便可“毅然动手”;不小,便可“大打出手”;不粘,便可“及时住手”。现在可好,还手找不到对象,动手下不了决心,打又打不得,收又收不住,岂非只有受其折磨
所以,窝里斗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把人变成“两面派”,二是把人逼成“精神病”。至少,也能让人意志消沉、心胸狭窄。不信我们去看那些窝里斗最严重的单位,多半没有什么业绩和成就;那些热衷于窝里斗的人,也多半没有什么眼界和水平。正因为没有什么眼界和水平,这才不把眼光看着“外面的世界”,只管盯着“家里的是非”。结果自然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单位、家族里争权夺利、争风吃醋很拿手,到了外面,或见了外人,便头也抬不起,话也说不出,屁都放不出一个来
言归正传。就在窦太后的双管齐下,窦氏集团水涨船高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窦氏集团却很快上演了一场窝里斗
窦宪的“一鹤冲天”,他气焰嚣张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除了朝中文武百官,皇室忠宗,他一个都不放在眼里,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怒发冲冠,马上让窦宪马上体会到了什么叫“坠落的姿势”
这个怒发冲冠的人便是窦太后。原因很简单,窦宪得罪了窦太后,因为窦宪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五王闹洛阳”的刘畅
前面已经说过,梁王刘畅是和广平王刘羡、六安王刘恭、重熹王刘党、下邳王刘衍在汉章帝死后,齐刷刷地进京来了,上演的是一出“逼宫”的好事,结果却被成了“血祭”的坏事。五王按理说轰轰烈烈,死的并不冤枉。但在窦太后眼里,刘畅却死的冤枉
原来,英气逼人的刘畅仗着亲王的关系,早已沦为了窦太后的“小三”了,当时的老好人汉章帝日理万机,废寝忘食地工作,披星戴月的干活,被戴了“绿帽子”也不知情。汉章帝走后,只有十岁的刘肇继位,刘畅觉得这是和窦太后“再续前缘”的好机会,这才这么急匆匆地往京城赶。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和四个宗亲王打出了联合的牌子。结果窦宪不知天高地厚,大诛杀五王时,把“无辜”的刘畅也给咔喳掉了
刘畅死了,窦太后先是心痛了,然后是发怒了,后果很严重了,窦宪吃不了兜着走了,立马受到了处罚了
一是把窦宪“双规”:革职
二是把窦宪“拘留”:查看
直到这时的窦宪才如梦方醒,知道犯了大错,惹了大祸的。他知道自己如果不采取及时可行的措施和对策,等待他的将是更为严重的“问罪”,甚至被砍头也不是空穴来风。想到这里,身陷囹圄的窦宪马上提起了“上述”。别人“上述”是为了给自己开脱罪名,窦宪上述却是为了“将功赎罪”,具体表现为
首先:他以诚恳的态度主动认错道歉,向窦太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其次:他以诚挚的态度展开亲情攻势,请求窦太后宽恕自己的过失
再次:他以诚信的态度主动提出要求,请求亲自领兵去攻打北匈奴
事实证明,窦宪的“亡羊补牢”战略还是立竿见影的,窦太后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情人看亲人,不看朝臣看局势,最终还是答应了窦宪的请求
当然,窦太后之所以对窦宪“网开一面”,原因有二
一是朝廷形式所迫
汉和帝刚继位,窦太后刚掌权,窦氏集团要想兴起和壮大,不能因为自家的“窝里斗”而自断一臂,因此,于公于私于情于理,窦宪暂时不能杀
二是国际形势所逼
汉章帝英年早逝的同时,南单于栾鞮宣也来了个“去之”,结果他的堂弟栾鞮屯屠何继任,窦太后以汉和帝的名义册封他为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南匈奴在汉朝庇护之下,传承有序,屯屠何已经是第八位南单于了。见北匈奴大乱,南单于屯屠何认为这是实现南北匈奴统一的绝好时机。于是,他马上给汉朝政府打了一个小报告,四个字:北伐、北伐
他强调:“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共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虽垂拱安枕,惭无报效之义,愿发国中及诸郡故胡新降精兵,分道并出,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臣国成败,要在今年,已敕诸部严兵马,唯裁哀省察!
翻译成白话就是:“应当趁着北匈奴内乱分裂的机会,派出军队进行讨伐,打败北匈奴,成全南匈奴,让南北匈奴统一成为整体,使汉朝永无北方之忧。我们长期生活在汉朝境内,仰仗汉朝,才能张口吃饭。汉朝每年四季给我们赏赐,动不动就达亿万之数。我们虽然无须操劳而安享太平,却因未能实行报效之义而感到惭愧。我们愿征调本部和分散在各郡的匈奴精锐,包括老兵和新近归降的北匈奴军队,分为几路,同时进发,约定十二月在北匈奴会师。我的部队力量单薄,不足以内外兼顾,请汉朝派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郡太守,合力北征。望能凭着圣上的神威,一举平定北方敌害。我匈奴国的成败,就在今年决定。我已命令各部厉兵秣马,准备作战。请陛下节哀审定。
为了让自己的话更具说服力,南单于屯屠何最后承诺:如果汉朝政府支持他的行为,他将派三万骑兵为“先锋”
南单于栾鞮宣的上书引起了“代理皇上”窦太后的高度重视,她马上把朝中重臣召集起来,召开了一次军事商讨会。结果朝中很快形成了支持派和反对派
支持派代表人物是执金吾耿秉
耿秉虽然年近花甲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身子骨依然硬朗,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直接说了一个关键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解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这是天赐良机,从此北方就无后顾之忧了,从此我们大汉就可以享受太平盛世了
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是尚书宋意
宋意为了反驳更有力,说了两个关键词
一、不战而屈人。有战争必定有伤亡,这些年连年和匈奴发动战争,已是劳民伤财,这样虽然取得了一些功绩,但遭殃还是天下的百姓。如果以平和的方式解决北方问题,何必动武
二、杀鸡焉用牛刀。退一步来说,现在的北匈奴屋漏偏逢连夜雨,战争的失利,内乱连连,灾荒连连,求和都来不及,哪里还不敢犯边境,我们现在只需一封招降信就可以搞定,何必动武
当然,最终,窦太后还是同意了耿秉的观点。原因是为了摆脱窦宪这个烫手的山芋头。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