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溃千里

一溃千里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这是一个寒风萧萧,北雪飘零的冬天。刘秀的心却温暖如春,炙热如火,他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持节北渡,前往河北,开始了他的安抚工作,也开始了他建功立业的征程
虽然当时,刘玄只允许他带冯异、铫期等人前去,再加上数名随从,随行人员满打满算也凑不齐三位数。刘玄可不傻,能让你带着成千上万的兵马远走他乡吗
然而,事实证明,刘玄不傻,但也绝对不属于聪明的那种,因为他的眼光太低了,太小看刘秀了。刘秀在乎的不是兵马,而是自由,如果一条蛟龙整天被困在池中,他能呼风唤雨吗?走出洛阳,离开了刘玄的视线,踏上茫茫的河北征途,就等于蛟龙升天,放飞了梦想,放飞了希望,只要有放开手脚大干的机会,没有兵马又何妨,我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啊
可是,组建军队又谈何容易,一没权二没钱,谁听你的啊?刘秀急,急得茶不思饭不想,急得整天不眠也不休,急得常常眼角挂着泪水……更急的是冯异,别人看不到刘秀的流泪(他是夜深人静时悄悄地流),作为刘秀主簿的他却了如指掌;别人体会不到刘秀的痛苦,冯异体会得到,别人不理解刘秀,他能理解。因此,刘秀急,他更急
有一次,刘秀又一个人躲在屋里哭,冯异一急就冲进去对刘秀左安慰右交心。感动中的刘秀末了不忘说这样一句话:“俺哭床的事,你千万要替我保密喔。
“如果哭就能淹死刘玄、朱鲔、李轶等贼子,哭活你大哥刘来,那我们就不用千辛万苦来到河北这荒凉野蛮之地了。
刘秀一听冯异这是话中有话啊,赶紧把眼泪擦干,请冯异“赐教”。冯异沉默半晌,才张开嘴。刘秀原本以为他定然会有一篇滔滔不绝的大论,却哪料到冯异只说了七个字:得民心者得天下。言毕袖手而去
刘秀是聪明人,他细细琢磨,已知道该怎么做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秀到了河北邯郸后,马上出台新措施:废除了王莽的制度,恢复汉朝的制度;逃犯自首的可以宽大处理,免罪释放;孤寡老人及老幼病残可以去政府领取救济粮,申请低保。与此同时,他还派冯异和铫期等人每天分散到各县镇“下乡”任免官吏、搞普查、平冤情。总之,忙得不亦乐乎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刘秀一来便处处为民着想,处处为民服务,马上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地官员和百姓争先恐后地拿着美酒佳肴宴请刘秀他们
在拉拢和凝聚人心的同时,刘秀还十分注重拉拢人才
现在我们如果问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才。同样,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什么最重要,也是人才。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成就大业,身边没有能人异士,一切宏伟蓝图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是梦想
而人才的好处,刘秀早已经体会到。毕竟,如果不是冯异的帮助,他现在就不可能走出洛阳,到河北来呼吸新鲜空气。因此,到了河北后,刘秀在大“秀”民心工程之余,便是发现、挖掘、拉拢人才
都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秀在河北正用一双慧眼四处搜索人才,却无所获时,意外的惊喜再度降临,毛遂自荐的能人异士却主动找上门来了。这个人便是邓禹
如果说冯异是刘秀的左膀,那么邓禹就是右臂
前面已经说过,邓禹和刘秀是老乡,还沾点亲,他是刘秀二姐夫邓晨的侄子,他从小就能吟诗颂词。刘秀在长安求学时,只有十三岁的邓禹作为特招生也在长安求学。别看邓禹年龄小,但眼光却非同一般,他看出了刘秀的与众不同和超凡脱俗,于是主动和他结识,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邓禹学成回老家时,天下已乱,革命之声四起。刘玄当了更始皇帝后,很多人想请邓禹出山相助,都被邓禹一一拒绝了。但听说刘秀出使河北后,他便采用千里追踪的战术跟了过来
“老同学啊,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我,是想求个一官半职吧。”两人一见面,刘秀便如在长安求学时,口无遮拦地打趣道
“不。”邓禹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那你来找我干吗,谈文论道,我现在可没有这份闲工夫。”刘秀其实使的是激将法
“邓禹不才,愿跟随您成就一番大业。
“刘秀何才之有?
“公有雄鹰之志,鸿鹄之志,光复汉室,定能加威德于四海,我跟着你干,也能位列名人堂了。
刘秀一听高兴地握住邓禹的手说:“知己,知己啊!”当晚,两人促膝长谈,谈人生、谈形势、谈将来,只听得刘秀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末了,刘秀不忘用一句话作总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自从大哥冤死后,刘秀的心里那扇门就像是被关闭了一样,此时,邓禹的出现犹如阵阵春风吹来,正如那首歌所唱的那样“心也变暖了,花也开了,冰封的心,请接受阳光。
事后,刘秀常常和他攀谈到深夜,言必称“邓将军”以示对邓禹的尊敬
自从邓禹毛遂自荐,得到了刘秀的器重后,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对于英才,刘秀也是来者不拒,统统收入麾下。对于庸才,他也循循善诱,来去自由;而对于奴才,他则是恕不远迎,恕不远送
什么东西都会参差不齐,毛遂自荐的人自然也一样。如果说邓禹是毛遂自荐中英才中的英才的话,那么接下来上场的这位便是奴才中的奴才
刘林和刘秀扯起关系来,也算是“远亲”。他和刘秀一样,都是汉景帝刘启这一脉传下来的,刘林的父亲刘元曾是赵王,因为杀死奴婢被大臣在皇帝面前进行了“弹劾”,结果落得个“杀人偿命”的结果。惨死后,谥号为“谬”,其意不言而喻:行事过于荒谬。都说虎父无犬子,同样的道理,荒谬的父亲也会有荒谬的儿子。刘林明显就遗传了父亲的“谬”,不但做事神秘诡异,而且还结交了很多三教九流的狐朋狗友,这其中不乏算命先生、观星道士
其中有一个叫王郎的算命先生就和刘林走得相当近,都说江湖人就谈江湖天,王郎常在刘林跟前刮耳边风说:“河北有天子气。”刘林开始也不相信,后来王郎说的多了,他也就慢慢信了。他不但信了,而且开始琢磨这样一件事:既然河北有天子气,那么这个准天子又会是谁呢
是刘林吗?想都不用想,肯定不符合天子的天生条件。而自己是块什么料刘林也知道,想要皇冠自戴也是不太可能。其他人……他思来想去也想不出哪个有天子相。正在这时刘秀持节来河北进行招抚工作。因为安抚工作做得不错,刘秀顿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刘林直到这时才像是突然醒悟过来似的,拍着头道:“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刘秀口碑好,又是刘室宗亲,他才具有准天子的相啊。
刘林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喜不已。既然准天子已经找到了,怎样把这只“潜力股”拉到手,就成为关键了
刘林冥思苦想后,决定重走邓禹的“发迹”路:献计。邓禹自从毛遂自荐混到刘秀身边后,便整天和刘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谈救国救民,匡复汉室之道。刘林想:既然你刘秀这么想早日梦想成真,我何不投其所好呢
为了一计打响,彻底打动刘秀,刘林煞费苦心。他这一计那可不是一般的计,计谋大得惊人
“我有一计可破赤眉军。”刘林见到刘秀便来了个开门见山
大家都知道赤眉和绿林是两支大规模大组织的起义军,绿林军后来和刘合为汉军后,摇身一变,变成正统的正规军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对王莽政权发动最后一击时,刘玄便把招抚赤眉军成了重中之重。而赤眉军也是识时务的,他们见王莽已是穷途末路了,最终选择了归汉。其实赤眉军的领袖樊崇思汉情结很“给力”,在汉军定都洛阳后,樊崇为了显示自己归汉的诚心,只身来到洛阳,和刘玄来了个单刀赴会
刘玄见樊崇这般诚心,也是很感动,当即拍板封樊崇一个官位——列侯。官位不大也不小,但在樊崇眼里却是小了,毕竟,再怎么说,他也算是一方诸侯。列侯,按字义理解,就是位列侯位之列。说的再直白点就是普通的侯爷。樊崇原本火热的心因为刘玄封赏而降到了谷底,眼看官位没捞到最大的,心有不甘的樊崇决定变单刀赴会为长相厮守。只要能和刘玄多接触多交流,相信你一定会回心转意的,官位如果更改不了的话,赏点金银珠宝也好。我也好拿回去打点兄弟们,好有个交代啊!然而,事实证明,刘玄在吝啬方面和王莽有的一比。你要住下是吗,好,住吧,伙食自理。坚持了十多天,樊崇眼看这样下去,非但领不到赏钱,自己身上所带的钱反而都要倒贴进去了,没辙了,只能悻悻地打道回府了。丢了颜面的樊崇怒不可遏,而没得到任何好处的赤眉军也是横眉冷对汉军,不安定的因素就此埋下
刘玄自己给自己惹下了这么多麻烦。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秀这次到河北的招抚工作,难上加难。不听话不安分的赤眉军从中作梗成了家常便饭。但人家也有人家的理由啊,这是你们更始皇帝太吝啬太小气所致,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啊
因此,赤眉军才是汉军眼中最危险的因素。而刘林才会一开口说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话
“愿闻其详!”刘秀一听惊喜交加,毕竟赤眉军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横亘在他和汉军的面前,以后他想成就大业,这座大山一定要翻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眼看刘林张口成诗,刘秀赶紧打断道:“行了,你到这里来不会是想教我穿越到唐朝,学李诗仙的诗吧。
“赤眉现在驻扎在河东地区,只要从黄河挖开一个决口,数十万赤眉军便会直接去见龙王爷。”刘林看着惊愕的刘秀,喃喃地道
“就这个馊主意啊。”原本惊喜的刘秀顿时失望。这样有失民心的事,这样下流的办法,他不可能会采纳,也不可能会做啊
但考虑到刘林的面子问题,刘秀也没有“拂袖而去”,而是“佯装不知”,一直沉默不语。坐了半天冷板凳的刘林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然而,刘秀不会知道,刘林走了,麻烦很快就降临到他头上来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