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之争

国储之争 会昌废佛不仅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被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时的废佛运动并称佛教的“三武之祸”。尤其在唐朝后期的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也是李瀍的六年帝王生涯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这一事件在本质上是国家与寺院地主之间矛盾的总爆发,与李瀍崇道以及李德裕和“抑佛联盟”的蛊惑有着密切联系。就在废佛运动结束之后不到两年,宣宗李忱即位后又下诏恢复佛教。在会昌废佛运动中,佛教势力尤其是寺院经济势力几乎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进而使其元气大伤。当时朝廷不仅从废佛运动中直接获取一笔为数可观的经济收入,在客观上对于改善劳动生产以及推动当时社会生产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评价李瀍会昌废佛事件时所不应忽视的问题
李瀍作为皇帝,是以国家政权的名义以及动用全国力量展开废佛运动的,所以僧尼们没有力量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纵然有所不满,也是无济于事。在李瀍下诏废佛前夕,长安城中的僧人灵宴和辩章等共推法师玄畅为代表,上表进谏反对废佛,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的朝廷大臣中也没有人站出来对废佛事件表示异议
李瀍废佛诏令一出,全国大部分道州闻风而动,他派御史分赴各道监督废佛执行情况,对此,杜牧曾经描述说:“御史乘驿未出关,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刓之。”杜牧的说法虽不无夸张,但至少说明朝廷上下对此保持着较高的行政效率。当时长安城中诸寺,因其地处天子脚下,自然先罹其难,而各道地方寺院亦不能幸免,只不过稍晚于长安而已
废佛运动历时五年,官方史料记载都是拆了多少座寺庙,强制多少僧尼还俗,以及收缴了多少寺院资产等,但对被强制还俗僧尼们的去向和经历,却几乎没有记载。对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日本僧人圆仁的经历中了解一些
圆仁在会昌五年(845年)三月时被强制还俗,这个从日本漂洋过海一心到中国求学的僧人,实在没有想到会在中国遇到废佛这种事儿。圆仁当时不得不离开长安而辗转各地,他一路上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足以证明当时被强制还俗的僧尼经历堪称狼狈至极
在李瀍下诏合并寺院之前的会昌五年(845年)六月,圆仁来到泗州,亲眼见到当地普光王寺的庄园、钱物、奴婢尽数被当地官府点检没收的情形。强制还俗的僧人们被士兵一通棍棒打出寺院,一些年岁较大的僧人因为走得较慢,被士兵打断筋骨者不在少数。僧人们散去后士兵立即封锁寺院,普光王寺当时是当地很著名的寺院,规模十分庞大,而在寺院被封后逐渐衰败,以至于最终被拆毁
圆仁眼见一座规模庞大的寺院就此衰败,不由得悲从心头起,但是理智告诉他这里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加快步伐向着还算比较安全的扬州而去。可是到了扬州,他忽然发现这里的状况比泗州好不到哪里去
圆仁是在六月底到的扬州,在他到达的十天前,朝廷拆寺废佛的诏令已经传到当地,当他刚走进城中便发现僧人们都以巾裹头站在大街上,等待官府点名,然后遣返回原籍。各寺院的钱物、庄园、钟磬,甚至是佛像也在等待官府的查验收缴,而且圆仁在扬州的时候,已经听说皇帝李瀍继续下了尽毁寺院铜像,全部由盐铁使主持收缴的诏令
在圆仁看来,扬州和泗州一样,自己已经不能在这里找到归宿。于是,他又一次踏上行程,向着地处稍偏的登州而去。登州就是今天山东的蓬莱一带,圆仁之所以选择去那里,是因为登州地处海边,距离京城长安遥远,就算是皇帝向那里下了废佛的诏令,恐怕因为山高皇帝远,执行起来也会打折扣
可事实证明,圆仁的地理计算是不错的,但登州执行皇帝的诏令一点也不比京城长安含糊。早在前往登州的路上,圆仁就已经听说皇帝李瀍颁布了新诏令,天下各地方除了收缴佛像之外,对于镀金的佛像一律刮削镀金,点检收缴,所以在路上圆仁就将一直带在身边的佛像偷偷埋了起来,后来到了登州他才明白自己的做法十分正确
据史料记载,登州虽然背靠大海,距离京城长安遥远,但当地在执行皇帝废佛的诏令时,可谓是“条疏僧尼,毁拆寺舍,禁经毁像,收检寺物,与京城无异”。圆登走到登州管辖的文登县时,又听说皇帝李瀍下诏将收纳各地还俗僧尼的缁服尽数销毁,以切实防止被私家隐匿。而且圆登打听到文登县内的寺院已经全部拆除,于是在找不到可以住宿的地方以及担心自己被扒光衣服的情况下,圆仁只得逃离登州
圆仁一路逃亡的经历,证明了当时李瀍废佛的力度十分严厉,以至于僧尼们昨日还是座上客,今日已成为丧家之犬。事实上对于当时各地方官府执行朝廷废佛的诏令,许多碑刻文献中也有记载。例如《百岩寺重建法堂记》中记载
明敕既废,莫不遵行,官吏颁选,敢不从命
当时许多寺院中的经幢在被毁后埋入地下,后来陆续重见天日,为后人了解会昌废佛也提供了可贵的证据。如清代王昶撰写的《金石萃编》中就有记载
会昌中有诏大除佛寺,凡融毁雕刻堂阁关于佛祠者,焚灭销破,一无遗余。分道御史复视之,州县俱畏,至于碑幢铭缕赞述之类,亦皆毁而瘗藏之
清代的叶昌炽在他的著作《语石》第四卷中也记载道
余所藏唐幢,往往有大中(唐宣宗年号)重建题字,五代宋初尚有发地得之而再立者,皆因会昌之劫也
从现在很多出土的碑刻文献中,还可看到许多著名的寺院被拆毁的来龙去脉的具体记载,如四川资中的北岩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等
不过,就在李瀍下令大肆废佛之时,在全国迅速执行皇帝诏令的时候,一贯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河北藩镇所管辖的州县,废佛诏令执行得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未得到贯彻。前边我们说过的日本僧人圆仁在离开登州后,被迫前往幽州寻求庇护,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行礼记》中记述道
三四年已来,天下州县准敕条疏僧尼,还俗已尽,又天下毁拆佛堂若兰寺舍已尽,又天下焚烧经像、僧服罄尽……唯黄河已北镇、幽、魏、路节度使,素来敬重佛法,不毁拆佛寺,不条疏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
非但如此,黄河以北藩镇们所控制的割据地区,还成为废佛以来中原僧人逃避还俗,免受打击的避难所。除了圆仁之外,据记载,约有十多万僧尼北越黄河前往幽州寻求庇护,仅河东境内的五台山就有将近万名僧人在知道皇帝李瀍下达废佛的诏令后而逃亡幽州
当时,宰相李德裕针对这件事就讥讽过卢龙镇的驻京奏事官,认为幽州收留一群僧人,如果让他们担任行军打仗的将领,那肯定不如幽州具有多年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如果让他们充当冲锋陷阵的士兵,也肯定不如幽州本就能征善战的士兵,真不明白卢龙镇收留这些僧人意图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白白地养着他们吗
李德裕的话明显带有蛊惑性。于是,在他的鼓动下,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在收留大批僧人后,认为继续收留将会形成负担,遂下令再有僧尼进入幽州地界寻求庇护,就地处决不必奏报。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大批僧人在幽州得到庇护,从而使得很多佛教典籍保留了下来
当时除了卢龙镇,河东地区也是在废佛中得以侥幸保留佛经较多的地区。据《佛祖统纪》一书记载:后来宣宗皇帝李忱在位时期,潭州岳麓寺曾因当地在李瀍废佛中,佛经几乎全部被毁,因此派僧人奔赴太原求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
李瀍发起的会昌废佛,因限期紧急,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四万余所,强制还俗僧尼26万人,奴婢35万人,特别是被勒令还俗的僧尼向来身无谋生之技,一下子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不可能的,因此曾经在短时间造成了社会秩序动荡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圆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礼记》中同样有记载,而且宰相李德裕也举例说僧尼被强制还俗之后,江西地区劫杀事件频发,搞得商旅人心惶惶,很少去那里做生意
为了解决还俗僧人的生计问题,进而安定社会秩序,李德裕上奏皇帝李瀍,建议改变原来寺院周济穷人的悲田院为养病坊,由官府拨出土地,接济贫穷的僧人。李瀍虽然同意了李德裕的建议,但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因僧尼还俗而脱离寺院的奴婢,在人数上要超过还俗的僧尼,尽管朝廷对他们的生计已有安排,如将没收寺院土地中个的中下田分配给寺院奴婢丁壮者为两税户,每亩十丁,但是仍然存在接济困难的问题。为此,以李德裕为核心的中书门下先后两次上奏李瀍,试图寻求解决办法,李瀍也先后批复,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会昌废佛历时五年,贯穿了李瀍皇帝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历经这次废佛运动,佛教势力被打击殆尽。从国家角度来看,强制收回寺院土地,确实缓解了帝国的财政危机,但对于那些曾经被人供奉敬仰的僧尼们,如今要靠政府接济去度过每一天,其下场堪称凄凉
会昌废佛除了李瀍崇道和诸多人的蛊惑之外,李瀍心中所想的应该还是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问题。他在不遗余力地打击佛教的同时,对道教的态度则是另一番景象,除了宠信道士之外,对道士所炼制的不死仙丹信奉得五体投地。然而他一定想不到,在他成功废佛的同时,自己的性命居然会断送在道士们炼制的不死仙丹上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