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果然睿智

曹叡果然睿智 曹叡虽然一点不原谅他的叔叔,但对那些臣下却是十分宽大的
比如对刘晔和陈矫
刘晔是曹操时代的老人了。他曾把汉献帝从宝座上赶下来,为曹丕立下了大功。如果光从这个事看,好像刘晔很讲政治,立场超级稳定,其实他是个老滑头
因为他是个老人,所以曹家几代人都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密战友。有一次,曹叡又想派兵跟蜀国干一场。可他才把这事提到桌面,朝廷上就全是反对的声音。曹叡很不高兴,退朝之后,就把刘晔请来,单独问一下他的意见,问蜀国可不可伐
刘晔连想都不想,很响亮地回答:“可伐!
曹叡一听,心里很爽,觉得自己的主张还是得到老人的理解的。他很希望刘晔去说服那些朝臣,让他们把思想统一到“可伐”的高度来。可刘晔一脸笑容地出来后,面对那些朝臣时,又响亮地说:“不可伐!”刘晔的演讲水平又超级好,一说到不可伐时,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利,让大家听得很舒服
当时,中领军杨暨跟曹叡的关系相当好,同时也跟曹叡一样,超级看好刘晔。而在伐蜀的这场论战中,他是个坚定的持不同意见者。这时,他也像往常一样,从朝廷出来之后,就去拜访刘晔,跟刘晔讨论这个“可”与“不可”之事。刘晔力顶杨暨的主张,而且把道理说得比杨暨还过硬
杨暨一听,刘晔的年纪果然不是白长的,居然还有这么多理论。而且还这么支持“不可”方的观点,现在把这些观点摆到皇帝面前,肯定能把皇帝说服
于是,就怀着激动的心情,信心满满地再进去找曹叡
这一次,他真的把曹叡说服了,但却并不是用刘晔的观点,而是用刘晔的人品——而且这个人品是个有问题的人品
话说杨暨进去,见了曹叡。曹叡刚得到刘晔的支持,正想找到“不可”方的核心人物进行一场激辩,想利用从刘晔那里得到的理论,气势磅礴、滔滔不绝,把对方驳个灰头土脸。他知道,杨暨是他的亲密战友之一,同时也是“不可”方的主力队员。这时一看到杨暨进来,立即打了鸡血似的精神起来。两人这时都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才一张嘴,就展开了辩论
曹叡照例说这次对蜀国是非伐不可,不伐蜀国是没有道理的
杨暨马上大声表示反对
曹叡说:“你一个读书人去做学问,那是一点没有问题的。但对打仗的事,你是没有发言权的。”他的原话是:“卿书生,焉知兵事!
杨暨一听,也不生气,当场承认皇帝这个话是很正确的:“陛下的这个话一点错误也没有,我举双手赞同。我承认我对军事是一点不通的。但刘晔应该知道军事吧?他是武皇帝时期的跟班,又是先帝的谋臣,他的意见应该没有问题吧?连他都说蜀不可伐啊。我想,蜀国现在真的不可伐了。”这句原话是:“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曹叡一听,说:“晔与吾言蜀可伐。
杨暨一听,也呆了,好久才说:“晔可召质也。”没有办法了,可以把刘晔叫来,当面对质一把
如果是别的人叫刘晔,刘晔肯定会说有事不来,但曹叡叫他,他一定得来。他来到之后,看到曹叡和杨暨在那里,两个人的脸都红红的,立马知道坏事了
曹叡问他,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晔的脸皮很厚,知道这个时候不管他怎么说,他都已经是里外不是人,于是,就来个紧闭嘴巴,“终不言”
当然是曹叡和杨暨先累,不再追问下去了
等杨暨走后,曹叡忍不住又问他,他的立场到底是“可”还是“不可”
曹叡满以为这时只有他们两人了,刘晔会把心里话告诉他。哪知,刘晔却板起严肃的面孔,摆起他的老资格,严厉批评起曹叡来:“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意思是说:去攻打一个国家,可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实实在在的军国大事,我刘晔侥幸可以参与决策,一直都小心谨慎,连做梦都怕泄露了这个机密。哪敢轻易向别人说这事,皇上你比我更加明白,动用部队,最讲究的是出其不意。部队在没有行动之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保密工作。现在皇上居然把这事到处公开透明地公布出来,恐怕敌人早就有所准备了
这话一听全是大道理,不但大家听得很像话,就是曹叡当时也很感谢刘晔:有这样的老人家当顾问,我还怕什么?老人家就是老人家,跟过武皇帝混过来的,就是不一样。在刘晔严肃地把这一番话说完之后,曹叡也立即严肃地“谢之”
刘晔教训完曹叡,然后一脸严肃地出来,正好又碰到杨暨
杨暨还没有说话,他就已经把那个严肃的表情贴到脸上,又严厉地批评了杨暨一把:“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这话的意思是:要想钓到大鱼,就得放长线。否则,你就别想吃到大鱼。皇上之威,岂是大鱼可比?你虽然很忠诚,很正直,可现在你的建议却不能让皇上采纳,你就得好好想一想了。这话确实很有哲理。杨暨一听,也是当场“谢之”
刘晔的应变能力确实厉害,做到两面都光滑得找不到痕迹。如果这个社会只有他跟曹叡、杨暨三个人活着,那么他完全可以继续把两人忽悠下去,每天不断地得到两人的“谢之”。可这个社会什么都不多,偏偏就是不缺人,而且最不缺的是打小报告的人
大家看到刘晔这么耍两面派的手法,连皇帝都可以忽悠到天天“谢之”的地步,比那些天天干实事、拼命保家卫国的将士还吃得香,心里就不爽了,就找了个机会对曹叡说:“刘晔是个人品有问题的老家伙。他其他本事都没有,最拿手的就是善于迎合上意。如果陛下不信我的话,可以试探一下这个老人家。
曹叡一听,把自己跟刘晔的交往过程进行了一次回顾,觉得刘晔还真的从来没有说过反对自己的话。便决定再试他一试。他按照人家教他的办法,把刘晔叫来,问了几次话,果然发现这个老家伙其实是个老滑头,是靠忽悠自己生活的
忽悠别人那是没有什么,可忽悠皇帝那是欺君之罪啊。敢于玩弄皇帝的智商,那是死罪一条。如果是别的皇帝,多半会来个龙颜大怒,把刘晔那颗老脑袋砍下算了。但曹叡在生气之后,并没有别的动作,连个警告、记过之类的行政处分也没有。只是觉得再跟这样的“老人家”玩下去,实在没有意思了,只是来个“从此疏焉”,不再请他来聊天吹牛,不再听他的教导了
刘晔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活了这么大的年纪,滑头耍了这么多年,可说是活到老、滑头到老,满以为再滑头几年,就可以把这个滑头耍到死的那一天,哪知,最后却被人揭露出来,心情当然受到了无情的打击。而且这个打击很持久,最后把他打击得精神失常。曹叡听说之后,觉得有点可怜他,就又让他出任大鸿胪,提拔他了一把。可他更受不了,没几天就“以忧死”。刘晔虽然在耍滑头时,一点不要脸,但最后还是觉得丢不起这个面子,觉得这个脸面仍然比生命更重要
一般耍滑头的人,能量都是巨大的。刘晔的能量也很巨大。因为别的人只是在社会上耍一下滑头,刘晔却是在皇帝和朝臣之间耍滑头,所以能量就特别巨大。他要是说起你的坏话来,你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就说过陈矫的坏话
陈矫也不是一般人,是尚书令。尚书令可不是小官,是处理国家日常工作的大官。刘晔大概看到陈矫很有权力,于是就在跟曹叡聊天时,轻轻地说了一声,陈矫有点专权,有点把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当成自己的权力
曹叡还没有表示什么,但陈矫已经坐不住了。陈矫是刘晔的同事,当然知道刘晔这话的分量,要是曹叡相信了,他就完蛋了。可他知道,现在曹叡最相信的是刘晔,他连个申辩的机会也没有。于是,就在家里害怕,等着处理文件的到来。后来,怕得太厉害了,就对他的儿子陈骞说了这事
陈骞一听,却淡定得很,一点不害怕,对差点老泪纵横的老爸说:“老爸啊,现在皇上英明得很,哪会相信那样的话?再说你老人家现在是高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使皇上觉得跟你合作有点不愉快,也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最多就是免去现职,让你去当个三公而已。
没几天,曹叡果然表示,他一点不生气了
陈矫虽然胆子不够大,也不如他那个儿子那么淡定,但工作原则却能坚持得很彻底。有一次,曹叡突然来到尚书门,估计要视察一下那里的工作,可他才一到门前,陈矫就跑了过来,跪在曹叡的面前,问:“陛下想去哪里?
曹叡笑着说:“我想看一下那些公文。”按道理来说,曹叡这个要求是一点不过分的,如果是别的人,就会在那里大放赞歌
可陈矫却不这样,听了曹叡的话,不但没有大放赞歌,反而说:“处理公文是我的职责,不是陛下的工作范围。如果陛下认为我不称职,最好就直接下个文件把我就地免职就是了。但现在陛下还是先回去的好。”曹叡立即知道自己真的错了,当场在那里脸面发红,然后红着脸回去了
仅从这两个事例上看,如果曹叡是唐太宗的儿子,让他管理一下大唐的江山,估计大唐盛世会多繁荣几年的。可惜曹叡却生在三国时期,更可惜的是他的寿命也很短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