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

磨砺 第一路军虽然是“辅军”,但在刘庄的作战计划里,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军队,攻击的目标是北匈奴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如果能成功,就会牵制北匈奴的大量兵力,从而为其他三路军的进攻赢得时间和机会。因此,第一路军总指挥是大名鼎鼎的祭肜
祭肜,字次孙,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人,他的兄长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中的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因为祭遵的功绩,祭肜在建武初年就被光武帝任为黄门侍郎、偃师长,跟随在刘秀左右。后出守辽东近三十年,击退鲜卑,打败匈奴,从此边境平安,人们为他立祠以纪念。永平年间官至太仆
在云台诸将为再造统一的东汉帝国而纵横鏖战的时候,祭肜默默无闻,一直没有展示才略的机会,直到祭遵在建武九年(公元33年)病逝。对祭遵的死,刘秀非常痛惜:“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由于祭遵没有儿子,便封祭肜做偃师县长,这里距离他们兄弟的故乡很近,他可以方便地去墓地祭奠兄长。这本来是对功臣的怀念,是对其亲属的优待,而祭肜却没有继续沉默下去,他在这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偃师五年的时间里,祭肜行权施略,“县无盗贼,课为第一”,被升迁为襄贲(在今山东临沂)县令。当时,东汉帝国刚刚统一,郡县的治理还没有完全步入正轨,在襄贲盗贼更是“白日公行”。祭肜上任县令,继续采用雷厉风行的手段,加之有了此前的经验,很快就稳住了局面。对奸猾之徒予以毫不留情的打击,盗贼团伙渐次也被肃清。数年以后,襄贲号称清平无事。光武帝对祭肜的才干开始重视,颁发玺书勉励,并增秩赏赐,表示了很大的肯定和嘉奖
汉帝国重归统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各项事业都有条不紊地展开,人民生活也逐步稳定,国内形势日趋好转。但是外部环境却仍然十分恶劣,边疆战事频起。自王莽改弦更张之后,四夷背叛,尤其是匈奴对中原帝国的侵扰连年不断,西汉帝国历经百年确立起来的有利局面在中原大乱之际丧失殆尽
东汉初年,百废待兴,还没有力量对北方胡人的入侵给予有力的回击,面对猖獗的侵略暂时采取守势。而东北边境形势更为复杂,匈奴和世居东北塞外的鲜卑、乌桓相互联合,有计划地对帝国边疆进行侵掠,令光武帝为之焦虑。于是增加缘边诸郡的兵力,并派遣帝国的将军们在要害之处屯驻军马,严加守备。但是这样只能防止胡虏的深入危害,却不能避免他们随时随地疯狂来犯。光武帝此时可能在想难道我的帝国还要像长安时期那样忍辱负重几十年之后再报仇雪耻吗?刘秀想到了祭肜,他做了近十年的县官,所在之地无不肃清,于是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拜祭肜为辽东太守
祭肜抵达辽东之后,立即着手进行军事准备,“励兵马,广斥候”。而他本人也是个勇士,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当时对辽东地区有威胁的主要是鲜卑人,在与鲜卑的几次接触战中祭肜都是身为前锋,勇敢作战,每次都取得胜利,令士卒敬佩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匈奴、鲜卑联合向汉帝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匈奴在这一年里对北边郡县的大肆侵略,“二十一年冬,复寇上谷、中山,杀略抄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牵制了汉军的主力。而鲜卑乘此机会在东北直接对辽东发动猛攻,却没想到祭肜留给他们的是雷霆一击
鲜卑组织万骑气势汹汹而来,汉军慷慨迎战。这是勇者的较量,没有施展什么奇谋妙计。祭肜“自披甲陷阵”,麾下数千汉军斗志昂扬,杀得鲜卑人崩乱溃逃,慌不择路,投水而死者过半。祭肜率汉军兀自穷追不舍,长驱出塞,猛击残敌。这一仗斩敌三千,加上投水而死者,鲜卑几乎全军覆没,另外汉军又收获数千马匹,大获全胜!“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此时帝国主力在面对匈奴的严重威胁时,还不能大胜取得优势,而祭肜已经早早地在东北威震塞外了。当时名将济济,祭肜不愧为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震慑于祭肜的勇武,鲜卑不敢犯塞,但仍然与匈奴、乌桓勾结往来。祭肜不但作战勇猛无敌,而且兼有运筹策略,考虑到“三虏连和,卒为边害”,决定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三虏,这样至少可以减轻汉军所承受的压力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祭肜向塞外的鲜卑传达了可以修好的信号,并且分析利害,让他们清楚和汉帝国友好往来的益处。鲜卑自然清楚其中的好处,作为落后的蛮族部落,如果归附帝国,会有大量的赏赐,这无疑是鲜卑人所垂涎的。而面对重新统一的帝国,通过抢掠是得不到的,尤其是祭肜大人的威武,更令人望而生畏
于是鲜卑首领偏何派来使者奉献特产,表示愿意归顺。祭肜不失时机地接纳安抚,回报赏赐。双方都表明了诚意,虽然鲜卑对祭肜的恐惧心理仍在,但是也逐渐相信没有被欺骗。之后,周边其他一些蛮族部落也都相继地前来,通过祭肜到洛阳贡献,光武帝对此友好行为表示欣赏,加倍赏赐。在东北地区,主要由于祭肜的经营,帝国树立了权威,获得了由汉帝国主导之下的和平。在和平的气氛里,偏何率部下群豪前来拜见祭肜,当面表示愿意为汉帝国效力的决心。而祭肜之所以不愿用兵,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说道:“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不但瓦解了地方联盟,还要他们互相攻击,汉军可以坐享其成。偏何等人见祭肜表态,当即“仰天指心”发誓效命
很快,鲜卑就对匈奴开战,并斩首二千余级送到辽东报功。此后,鲜卑每年都与匈奴互相攻击杀戮,所斩获的首级报送帝国接受赏赐。“自是匈奴衰弱,边无寇警,鲜卑、乌桓并入朝贡。
辽东一战,祭肜作战勇武,招诱鲜卑,又大获成功。如此,恩威并施,一打一拉,展示出了高明的军事、外交才华。祭肜身形魁梧有勇力,为人稳重有恩信,为夷狄所敬畏信服,都愿意为之尽力效命
当初“三虏连合”与汉为敌的局面已经被打破,鲜卑归附,匈奴也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扣塞称臣,北匈奴逐渐向西北方向迁徙,只有乌桓的赤山一部还不时袭扰汉境。赤山乌桓的屡次侵犯,不能被禁止,光武帝下诏谴责州郡。当然这是在祭肜所管辖的范围之外,但是他并没有视之为身外之事。此时偏何已经是祭肜的得力爪牙,并且作战有力,服从指挥。祭肜再次将这个任务交代给他,激励他出击赤山。偏何得令,于永平元年(公元58年)血战乌桓,大破之,斩赤山首领,将首级提到辽东献与祭肜。汉军不必出动,强寇首级已经传送到帝国郡城,祭肜的威望大震,当初匈奴、鲜卑、赤山乌桓危害汉边,如今已全部解决
祭肜就在辽东太守的位置上一直做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如同一尊不可战胜的神将,震慑东北,内外无不敬畏服从。他为人简朴,做地方高官这么长的时间,蛮夷部落酋长的馈赠是少不了的,他既没有接受这些,也没有为自己经营什么田地产业,以至于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几件
在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祭肜被升任为九卿之一的太仆,来到洛阳做官。汉明帝知道祭肜简朴如此,厚加赏赐,各种器用无不悉备,并经常感慨他可以大受重用。于是,这次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中,他被刘庄派上了用场
应该说刘庄对祭肜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还专门给他这一路军安排了向导——南匈奴左贤王栾鞮信,希望祭肜这次能给自己带来“意外之喜”。事实上,祭肜也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然而,他不会料到,事实与他所想相反,他带来的却是“意外之忧”
事情坏就坏在这个向导南匈奴左贤王栾鞮信身上。南匈奴左贤王栾鞮信为人狡诈,气量狭小,与雷厉风行的祭肜向来不和。这次,两人同军,但却“形同陌路”,如果两人仅仅停留在“冷战”阶段那倒也罢,问题是,左贤王栾鞮信害怕祭肜再建新功。出高阙塞九百余里后,他们占领了一座小山,左贤王栾鞮信告诉祭肜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涿邪山。祭肜于是令人哨探,围绕小山方圆百余里竟然没有发现一个匈奴人,在事实面前,祭肜最终不得低下高昂的头颅,无奈地叹道:“北匈奴应该是听说我们来,害怕得不羞遁走了吧,与其在这个荒芜之地逗留,不如班师回去待命。”于是,命令三军回师
结果,他们前脚刚回来,栾鞮信后脚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向刘庄打了一个小报告,说祭肜贪生怕死、畏敌不进
由希望变成失望,刘庄当然发怒了,看了栾鞮信打的小报告,更是怒不可遏,立即派人将祭肜抓起来关到监狱里去了。被免官接受调查,“双规”后的祭肜自然很是气愤。朝中毕竟还有正直之士,他们上书据理力争。过了一段时间,刘庄的气消了大半,他也知道老将祭肜冤枉,于是下诏放人
祭肜为人刚毅厚重,最重名节,史赞其“虽条侯(周亚夫)、穰苴(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之伦,不能过也”,祭肜一生为汉朝镇守边关,把军人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孰料在白发满头之时,竟然被人指责贪生怕死、怯懦畏战,这是对他的最大侮辱,这是对他一生的全盘否定
从监狱回到家中,祭肜即吐血不止,死前他叮嘱儿子,我奉命出征,却不能完成使命、立功报国,一世清名蒙羞,死都不能瞑目,论义不可无功受赏,将从前朝廷赐我之物全都登记上缴,在我死后,你等应当继承我的遗志,自己到营中投军,在两军阵前效死!切记,切记
刘庄很器重祭肜,闻祭肜气死,嗟叹良久,于是下旨抚恤。辽东军民得知老帅屈死,集资修建祠堂,四时祭祀。乌桓、鲜卑更是怀念祭肜不已,每次朝贺京师,必然到祭肜坟冢拜谒,仰天号泣。后来,刘庄宣布祭肜所立清约仍然有效,鼓励鲜卑人攻击北匈奴。祭肜生前戍守边关三十年,死后能得到这么多称颂,也不枉此生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