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出征

带病出征 邓艾确实是个猛人,他的部队虽然不多,但他还是下令向姜维的阵地发起猛烈的冲锋,坚决要把姜维拖在这里,以便让钟会能够迅速地深入蜀国内地,等把成都搞定了,姜维再怎么生猛也是无用的生猛。他叫姜维老家的父母官、天水太守王颀正面向姜维发动不要命的进攻,叫牵弘堵住姜维前进的道路,还叫杨欣狂奔到甘松,在那里堵住姜维的退路,想把姜维堵死在那里。蜀道很难,以前对魏兵来说,是很难。可现在对姜维来说,更难。以前蜀国靠着这个“很难”,守得死死的,魏国不敢进来一步;可现在魏兵一堵住姜维,姜维要想跑出去,也真不容易
姜维当然知道邓艾的用心。他虽然是个好战分子,但他还是很有大局观的,知道要是在这里跟邓艾玩下去,蜀国立马就亡了。他更知道,钟会的大军已经进入汉中,他再被拖下去,就什么都完了。他立即带着部队返回。哪知,那个杨欣已经等在那里,把他拦得很苦。他只得拼死打了一仗。结果当然是“大败”
不过,他还是冲了出来
姜维这时虽然被搞得很郁闷,但他的思维系统并没有被搞乱。他迅速把形势看了一下,知道敌人的另一路部队在诸葛绪的带队下,已经堵在桥头那里。他知道,如果他带着部队硬着头皮向桥头闯卡冲关,他仍然会“大败”。他是不能再大败下去了
姜维耍了个花招,带着部队绕道从孔函谷进入北道,准备突然出现在诸葛绪的背后,然后猛地踢他一脚,即使不把他一脚踢死,也要把他踢得很痛
诸葛绪也是个怕痛的人。他知道姜维是个猛人,对付猛人最好要小心一点儿,因此知道姜维的这个打算后,他立即退走,一路狂奔三十里之后才大叫“立定”
姜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从北道出来,看到诸葛绪夹着尾巴逃跑了,马上又掉头回去,从桥头那里走过
诸葛绪看到姜维并没有来跟自己玩儿,而是加快脚步从桥头那里跑回去了,这才知道上了老姜维的大当,急忙下令全军提速跑到桥头那里把姜维拦住
可姜维能给他拦住吗
诸葛绪来到桥头时,比姜维整整晚了一天,最后连个垃圾都捡不到
姜维来到阴平,把当时的部队全部召集起来,要去救傅佥。可前方消息传来:傅佥已死,城关已失
姜维当然不再去救那个城关了,带着部队跑向白水。途中碰到廖化、张翼和董厥。这几个哥们儿的任务本来是要去接应那些据点的,但因为太过保守,最后据点都丢了,他们却还在这里,居然没有打什么仗
姜维把他们的部队也合并起来,守住剑阁,等钟会前来攻关
经过姜维这么一折腾,对钟会和邓艾而言,位置马上就颠倒了过来。本来,按魏国原来的战略部署,由邓艾拖住姜维,然后让钟会的主力部队轻松进入蜀境,完成灭蜀的任务。哪知,虽然邓艾很猛,作战方针也很对头,但姜维更猛,硬是在被打败的情况下冲了过来,把魏国的主力部队挡在剑阁。如果按照常规出牌,魏国要拿下蜀国还真不容易
这时,最得意的是司马昭。前线胜利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来。这些胜利的消息都可以算是历史性的。三国折腾了这么多年,魏国也强大了这么多年,可是从曹操以来,一直到司马懿,对着蜀国都是干瞪眼,不但不能打进蜀国的一寸土地,还老是受到蜀国几代牛人的骚扰。现在司马昭一当首席大臣,在大家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硬是派兵出征,一下就顺利打进蜀国境内,而且还一路高歌,节节胜利,灭蜀的希望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功劳?至少是百年来无古人的功劳。这足以证明司马昭是近代以来最英明的牛人
牛到这个地步,朝廷不表彰还算是朝廷吗
到了这时,魏国的法人代表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个在四川盆地嚣张了几十年的刘汉政权虽然是他们曹家的死敌,几十年来,曹家的人都恨不得把他们干掉。可现在他们已经没有这个心情了。司马昭虽然是他们的手下马仔,可现在这个马仔的权力比他们的大得多了,随时可以对他们叫停,让他们下课,对他们的危害级别远远大于姜维。他们知道,前线的胜利越多,对他们是越不利。因此,他们现在多么多么的希望,姜维最好把钟会和邓艾狠狠地收拾一把,最好把这两个家伙都扁死在那里。只有这样,才能把司马昭的嚣张气焰打压下去。可蜀国太不争气,往日那个牛烘烘的气概全部蒸发,全在那里为司马昭的嚣张作铺垫
蜀国不争气,曹奂就只好自认倒霉。可有的事不是自认倒霉就完了,你还有更多倒霉的工作要去做
如果在这样辉煌的胜利面前,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却没有表示,你的霉就会倒得更大更强。曹奂现在的权力跟曹髦的权力一样大,除了能表彰提拔司马昭,没有别的权力。而现在司马昭能提拔的空间就只有那么一点儿,再提拔两次,他这个皇帝就得让出位子来了。而现在让不让位子,也不是曹奂能说了算的,同样是司马昭拍板才生效
曹奂下诏:命令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增封二郡,并前满十,加九锡之礼。这个诏书已经下了无数次,可每次司马昭都只是一脸微笑地看了一眼之后,便坚决推掉,弄得曹家对这个文件贯彻得很痛苦
这一次,司马昭终于没有再推辞,而是“笑纳”了。司马昭在把曹家慢慢地折磨了一把之后,终于决定前进一步。当然,司马昭选在这个时候,接受这个提拔,是有他的目的的。如果你以为司马昭不稀罕这个提拔,肯定是错误地估计了司马昭。前几年,他因为杀了那个曹髦,然后向诸葛亮学习,主动要求对自己来个“严厉处分”,把自己降了一个级别,算是对曹髦之死负个领导责任。如果曹奂一上台,他马上就恢复他的所有职务,这个忽悠就显得太肤浅了。司马昭要是这么肤浅,他还是司马昭吗?他继续向诸葛亮学习,得等立了新的功劳,他才接受这个提拔
现在这个新的功劳来了,他面对那张任命诏书,一点儿个人意见也没有
曹奂是把这个文件贯彻下去了,可他的郁闷却更上一层楼。现在钟会的大军才在进军途中节节胜利,司马昭就接受了这个任命,等钟会灭了蜀国,他还能拿什么来提拔司马昭呢?而且,灭蜀之后,又肯定会在伐吴的进军路上节节胜利,然后又把吴国灭掉,那时,他还有什么话能说一说?那时,他就只好先当亡国之君了。蜀国的领导人是被人家侵略军打倒的,可他却被自己人打倒,而且在打倒人家的时候,本国的主流媒体、大臣们还都说是大魏帝国皇帝英明,对他大力赞美一把。其实,他英明吗?他能接受那些赞美吗?只怕有一天,媒体上还在英明,司马昭在宫廷这边已经把他搞定了
他做梦也在盼望,奇迹能够出现。这个奇迹就是蜀国那边要硬一点儿,把钟会、邓艾他们全面打回来
然而,这个国度虽然被称为神奇的国度,好像是个盛产奇迹的地方,可当你真的盼望有奇迹出现时,奇迹却爽约了
姜维在曹奂的盼望中,却按历史的既定,继续失败下去
即使这时东吴也已经派大将军丁奉带着部队前来支援。可你知道,如果现在东吴是陆逊他们拿着大权,也许还可以威胁一下魏国。丁奉虽然能力不低,但东吴的国力已经进入全面的衰败时期,而且丁奉的这个救援也很不高明。司马昭在决定向蜀国进军时,老早就把东吴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本没有把东吴的救援放在眼里
丁奉在接到蜀的救急信号后,很积极地部署了救援工作。他知道,直接带着部队去救四川,显然是行不通的——你走陆路,全是山里行走,等你累得要死地跑到那里时,估计蜀国已经成为历史;而走水路,也是逆流而上,一天也走不了几里路,同样不能抢在时间的前面。于是,就只有采取那个“围魏救赵”之计了。他带着部队做出向寿春进攻的架势
这个架势摆得还是不错的。可在执行时,这个架势就只是架势。丁奉在决定“督诸军向寿春”时,开了个会,商讨下一步工作如何展开。最后,形成一个决议,他自己带兵向魏国开火,派丁封和孙异带着一支部队直接以沔中为目标狂奔救蜀国。你一看这个方案就知道是个很不上档次的方案。本来东吴就没有多少兵力了,现在还把部队分成两路。丁奉带的那一路,好像是去救蜀的,可因为路途不近,而且路况极差,花的时间太多,还没有跑到蜀国,人家就已经完了。所以,这一路基本就等于去执行一场急行军的训练,白白浪费了兵力,而对蜀国的帮助跟“声援”没有什么两样
再来看看蜀国那边的形势
邓艾没有完成拖住姜维的任务,但他却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奇迹
他一路追着姜维,也来到阴平
这时,钟会和邓艾虽然把姜维逼得很难看,把蜀军打得节节败退,一路灰头土脸地满世界狂奔。可姜维摆脱魏兵的牵制跑出来后,组织力量守住要害,又把局面控制了起来,阻止了蜀国下滑的行情
邓艾是个老滑头,看到行情如此,知道要是再在这里跟姜维斗下去,他们的兵力再强悍,最后也会克隆当初曹操的结果。他们的水平比不过曹操,所以更不能在这方面向曹操看齐
邓艾决定不在这个地方跟姜维玩儿。以前的任务是他陪姜维玩儿,钟会去猛攻,要一直打到成都为止。可现在钟会却在这里被姜维挡住,他只得想办法去打成都了。但主力部队是钟会指挥的,他带的部队没有多少。于是,他就去找诸葛绪,做诸葛绪的思想工作,说咱们合兵一处,让力量雄厚一点儿,从江油那里进军,直接打成都。这可是个很刺激的活动啊
哪知,诸葛绪是个典型的保守人士,听了邓艾的这个话之后,一点儿没有被刺激得血气上升,一脸平和地对邓艾说,根据中央的安排,我的任务是向西进军,不是去玩刺激啊。你想去,你就去吧。我不能做违反纪律的事
他说完之后,就带着部队按计划跑到白水,跟钟会合在一起
他以为他现在做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人,他就是个优秀人才,就会被钟会重用
哪知,钟会已经不是以前的钟会了
这时的钟会,内心世界已经被野心塞满。他跟所有有野心的人一样,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让自己的力量壮大起来。这时看到诸葛绪一脸笑容地带着部队跑过来,钟会心里大叫诸葛绪你真是宋江啊,太及时雨了。他就决定把诸葛绪的部队收编成自己的手下
钟会是什么人?陷害人的水平还是有的,而且也是有过前科的。
第二章 嵇康啊嵇康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